過去,人們一直覺得地球上最大的動物是恐龍。據近年來發掘的恐龍化石推測,稱霸一時的肉食恐龍,體重可達50餘噸,和大鯨相比,恐龍也成了“侏儒”。所以,鯨被稱為海洋巨獸那是當之無愧的。即使初生的幼鯨也大得驚人,體重可達6噸多,體長有8米,經過一晝夜可增加體重100公斤,隻需兩年,幼鯨就長得和成年鯨一樣大小了。鯨每胎產仔一隻。幼鯨剛剛落生,母鯨就把它推到水麵上去,讓它呼吸空氣。母鯨把奶汁分泌在一個口袋樣的東西裏,使幼鯨在水裏吸奶的時候,不會把海水也吸進去。幼鯨生下來以後,母鯨經常用前鰭撫弄它的“孩子”,有時把幼鯨“馱”在背上,有時潛到水底,從氣孔裏噴出巨大的水柱,讓幼鯨在汽沫翻騰的海水裏高興得團團轉。它還教幼鯨怎樣尋覓通往大海的水道,怎樣躲避礁石,以便兩個月以後,帶著孩子進行漫長的海中旅行,回到靠近北極的海洋中去。除了已滅絕的右鯨外,現存的鯨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齒鯨”,它們有銳利的牙齒,能攻擊海洋中巨大的魚類,也敢攻擊比它們大好幾倍的須鯨,把它們身上的肉一大塊一大塊地撕咬下來吃掉。美國調查船“海洋世界號”在加利福尼亞附近的海麵上航行,曾發現一個罕見的場麵:一群強悍的逆戟鯨向一隻雖然年幼,但身體比逆戟鯨大一倍的藍鯨進攻,藍鯨拚命地奔逃,但凶殘的逆戟鯨圍上去,把它的肉和脂肪咬下了一塊又一塊,一條血的水流在海上留下來。一些逆戟鯨在藍鯨的兩側,另外兩隻遊在前頭,還有兩隻跟在後麵,另外一群似乎要迫使藍鯨呆在水下,使它不能浮上水麵呼吸。還有一群則在藍鯨腹部下遊動,以防它潛水跑掉。大藍鯨的脊鰭已經被咬去,鯨尾葉突也被撕碎,難以遊動了。在藍鯨的背脊露出水麵時,原有的脊鰭的地方,白色的鯨脂肪外露,鮮血淋淋。在巨鯨的一側被咬了一個空洞,有6平方英尺以上,整個搏鬥,持續五個多小時。在齒鯨中,人們通常又把大型者稱為鯨,而體小者(長3米左右者)稱為海豚。
還有一類為須鯨,它們的牙齒已消失,隻是在口蓋上長著一條條鯨須。它們吃東西的時候很有趣:張開大嘴,把海水、海底的泥沙和生長在海洋中的磷蝦等小動物一股腦兒先吸進去,再用巨大的舌頭把海水和泥沙推出來,而鯨須就像蓖一樣,把磷蝦等小動物留在嘴裏,然後吞下去。
鯨過群居生活,一條雄鯨和幾條雌鯨及幼鯨組成一“家”,雄鯨是首領,常成群結隊活動,少則五六條,多的六七十條,甚至100多條。每年11月到翌年6月,我國黃海、渤海和台灣附近,常有大批鯨成群結隊遊來,一旦遇到外界侵擾,即互相告警,迅速躲避,潛入深海。鯨潛入深海後,每間隔20至60分鍾要浮出水麵呼吸。呼吸時從頭頂噴出一束束水柱,這些會移動的水柱朝著同一方向移動,又稱“噴潮”,正如兩晉的崔豹在《古今注》中描述的“鼓浪成雷,噴沫成雨”,極目遠眺,頗為壯觀。美國動物學家羅傑·佩思夫婦經過十二年的研究,用水聽器記錄下大量的鯨在水中的叫聲,再以電子計算機加以分析比較,發現鯨能唱美妙動聽的歌曲。鯨的歌一般長6~30分鍾,把錄下的歌聲加快速度14倍播放,聲音就像宛轉的鳥鳴。鯨在海裏無論單獨或成群地遊,唱的都是同樣的歌,但節奏不相同。將鯨曆年唱的歌加以比較,還發現同一年內所有的鯨都唱同樣的歌,但第二年又都換唱新歌。
除了歌曲以外,科學家還記下了鯨的吼叫、呼喊、哀鳴、咕噥等其他聲音。1977年夏天,美國向銀河係其他天體發射了“航程一號”、“航程二號”宇宙飛船,裏麵有一張能保存十億年的唱片。唱片的前一部分是古典和現代音樂,後一部分是聯合國60個成員國代表用55種不同語言說的問好的話,最後還加上一段鯨的歌。
鯨的用途非常廣。鯨肉可以食用,味道同牛肉差不多,很鮮美。一條鯨的內髒、肌肉、骨骼可以取出170多桶鯨油,相當於1700頭肥豬或8000多隻大綿羊的油量,堪稱“自然大油倉”。鯨的脂肪熬成的油,沒有臭味,是上好的補品,據說,其營養價值超過鯊魚肝油。在琉球等地,人們還用鯨油點燈,油色碧清,光明耐久。鯨油又是人造奶油、肥皂等工業產品的優質原料。鯨皮可製革。一張鯨皮等於100多張牛皮,可製1000多雙皮鞋。這種皮鞋在嚴寒的冬季也不易折裂。鯨骨粉碎是很好的肥料。鯨類還是香水的優質原料。鯨牙和鯨須也有用處,可做成工藝裝飾品,編織馬鞭、製作緊身衣、雨傘和其他日常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