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畫家顧愷之
顧愷之(公元346-407年),江蘇無錫人,字長康,小字虎頭。他所處的年代正是東晉中葉。東晉政權的組織者司馬睿、王導等人都已去世,在他們手中建立起來的政權已經鞏固。南朝以王、謝兩家為首的士族門閥製度也已開始形成。他們的子弟簡文帝司馬昱、謝安、王羲之等人,正成為貴族社會中引人注目的人物。顧愷之的父親顧悅之和他們年齡相若,是他們的同遊。雖然東晉的統治階級內部充滿衝突和傾軋,但以冷靜而能幹的謝安為代表的這些士大夫們,不僅創造了“淝水之戰”以少勝多的光輝的戰績,而且對當時的文化和思想也作出了貢獻。王羲之和他的兒子王獻之,是千古知名的書法藝術家。他們和其他的士大夫把書法當成有意識的藝術創造。謝靈運詠歌大自然的美麗詩篇,是這一題材的先驅。而特別重要的是他們和後來這些家族的子弟們不同,他們提倡健康的人生觀。他們承繼嵇康、阮籍的崇尚真性情和重視文化修養,生活態度嚴肅,克服了西晉末期那些名士們的放蕩、頹廢的惡習。
顧愷之的生平經曆曆史記載的很少,隻知道他最初曾在雄踞長江上流的將軍桓溫和殷仲堪的幕下任過官職,他和桓溫的兒子桓玄頗有來往。很受桓溫和謝安的賞識。晚年任散騎常侍,六十二歲去世。關於他的生平,保留下來一些小故事。他對一些世俗事物的率真、單純、樂觀、充滿真性情的生活態度,就曾經在若幹傳說故事中被形容為“癡”。但也有一些是形容他的聰明的,所以曾有人說他身上“癡黠各半”。他不隻是在繪畫藝術方麵表現了卓絕的才能,也是一個擅長文學的人。他遺留下來的殘章斷句中,保存著形容浙東會稽山川之美的“千岩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蒙蘢,若雲興霞蔚”的名句。他曾被當時人稱為“才絕、畫絕、癡絕”。
顧愷之的繪畫在那時享有極高的聲譽。謝安曾驚歎他的藝術是“蒼生以來未之有也!”他封了一櫥自己的作品存在桓玄處,竟被桓玄從櫥後全部竊去,以致引起他的驚喜:“妙畫通靈,變化而去,亦猶人之登仙。”他曾為南京瓦棺寺繪壁畫募得巨款的故事,可見他的繪畫之吸引力,修建瓦棺寺時他認捐了百萬錢,就在廟裏用一個月的時間閉戶畫了一幅維摩詰,畫完之後,要點眸子,乃提出要求:第一天來看的人要施舍十萬,第二天來看的人施舍五萬,第三天的隨意。據說開門的一刻,那維摩詰像竟“光照一寺”,俄而得百萬錢。
據唐宋人的記載,顧愷之的作品除了一些政治上的名人肖像以外,也畫有一些佛教的圖像,這是當時流行的一部分題材。另外還有飛禽走獸,這種題材和漢代的繪畫有聯係。他也畫了一些神仙的圖像,因為那也是當時流行的信仰。而最值得注意的是他畫了不少名士們的肖像。這就改變了漢代以宣揚禮教為主的風氣,而反映了觀察人物的新的方法和藝術表現的新的目的,即:離開禮教和政治而重視人物的言論豐采和才華。這表示繪畫藝術視野的擴大;從而為人物畫提出了新的要求——表現人的性格和精神特點。
在顧愷之的言論著作中,我們見到他反複強調描寫人的神情與精神狀態。
《洛神賦圖》是以三國時代曹植(公元192-232年)的名篇《洛神賦》為題材,用具體生動的形象完整地表現了賦的內容,也體現了這一曆史時期新興文藝理論中重視感情生活的要求。作者逐節描繪《洛神賦》的內容,開始部分是曹植帶著隨從到了洛水之濱凝神悵望,仿佛看到了洛神(亦即甄氏)仙裳飄舉,淩波而來。其後是他們互贈禮物,洛神和她的同伴們在空中或水上自在地遊玩。這時風神使風停止,河神命波浪平靜,水神在擊鼓,創世神女媧也在唱歌,曹植和洛神乘著駕六龍的“雲車”出遊,一敘衷曲。最後曹植在渡洛水的舟中思慕不已,離岸乘舟遠去時還回頭悵望,無限依戀。此卷主要人物在不同場景中反複出現而形象富於變化。作為人物背景的山石樹木,同時起到了分隔並聯係統一長卷中段落的作用,保持了構圖的完整。畫中的洛神衣帶飄逸,動態委婉,容光煥發,目光凝注,表現了關切、遲疑的神情。曹植的形象具有貴族詩人風度,同時也表現了惆悵思戀的精神狀態。畫的設色豔麗明快,富於詩意的美。該畫對人物心理刻畫的成功及善於表達情感內容的精深造詣,反映了這一時期中國繪畫的新發展。《洛神賦圖》首見元朝王惲《書畫目錄》及湯垢《畫鑒》記載,繼見明代茅維《南陽名畫表》及珂玉《珊瑚綱》。在宋代摹本頗多,現共存三卷,但以此卷最為完整。清代曾藏內府,著錄於《石渠寶笈初編》卷三十六,相傳為顧愷之作,現國內專家定為宋人摹本。
《女史箴圖》是根據西晉張華諷諫賈後宣揚封建女德的《女史箴》內容而作。《女史箴》原文共十二節,圖卷亦分十二段,前三段已佚,尚存九段。九段內容據各段空隙所書箴文,依次為:馮媛當態、班姬辭輦、世事盛衰、修容飾性、同衾以疑、微言榮辱、專寵瀆歡、靖恭自思、女史司箴。其中“馮媛當態”及“班姬辭輦”描寫封建社會宮廷女忠於君主的道德操守。前者描繪漢元帝遊樂遇險,婕妤馮媛挺身而出,衛護皇帝;後者表現漢成帝女官班婕妤,為君主不致貪戀女色而忘朝夕朝政,辭謝與成帝同車。其餘各段亦可以可視形象解釋箴文的抽象說教。卷末款署:顧愷之畫,當為後人所添。圖中人物神態宛然,細節描繪體物精微,所畫婦女尤端莊嫻靜,符合封建箴條。筆法細勁連綿,設色典麗秀潤,畫風較傳為顧愷之的《洛神賦圖》為古,與北魏司馬金龍墓屏風漆畫風格相近。其山水與人物關係則人大於山,山石空勾不皴,也反映了早期山水畫的麵貌。明代陳繼儒以為是宋初人摹本,清代胡毋敬則以為當屬唐人摹本。今人多以為唐人摹本。卷後另絹有宋徽宗瘦金書《女史箴》詞句十一行,另紙項子京題“宋秘府所藏晉顧愷之小楷女史箴圖神品真跡明墨林人項元汴家藏珍秘”。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英軍大尉基勇鬆從圓明園盜出攜往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