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立本
閻立本(?-673年),唐代雍州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初著名人物畫家。他的父親閻毗、兄長閻立德俱擅工藝、建築與繪畫,聞名於隋唐之間。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國威遠播,經濟發達,文化繁榮昌盛。
從有限的曆史資料上看,閻立本在唐太宗時做過工部尚書、宰相。對於閻立本來說,他既能做到宰相,當然是具備了一定的才幹和條件的,但由於閻立本是以工藝繪畫出名,即所謂“有應務之才”,不像其他將軍一樣在戰場上立過軍功;又因那年代,京師、山東、江浙一帶鬧旱荒,不得不放當時貴族子弟回家,又限一些小官兒每人必須學習一種經書。當時嫉妒閻立本的人們,便惡意地編了幾句嘲諷的話說:“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馳譽丹青。三館學生放散,五台今史明經。”意思是說,畫畫的人,是不配做宰相的。從這些事例,我們也可以看出舊時代是用什麼樣的一種眼光來看待畫家的了。
在做了五年的宰相之後,到唐高宗李治的鹹亨四年(公元673)十月,閻立本因重病而離開人世,諡號是文貞。至於他的實際年歲,因不知生年,無法查考。
《步輦圖》局部
閻立本最擅長的是肖像畫和政治性很強的人物畫。著名的《淩煙閣二十四功臣圖》,就是他遵旨在淩煙閣畫的功臣肖像畫。當然,這隻能在古籍中談到關於它的記載,作品是看不到了。今天我們能看到的他的作品有三件。
《步輦圖》是閻立本著名的作品之一,描寫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見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的情景,今藏故宮博物院。作品對不同人物的身份、氣質、儀態和相互關係,表現得都很適當。唐太宗的容貌神態具有肖像畫一般的個性特點。在人物主從關係的比例上,主大從小。衣紋簡勁純熟,設色單純沉著。從作品看,他的畫法是先鉤墨線,而後敷色,設色中有平塗,有渲染,但色上不再以色線勾勒。該圖無款,有宋代章伯益篆書題記及米芾等人觀款,或是北宋摹本。
《曆代帝王圖》描繪了從漢昭帝劉弗陵至隋煬帝楊廣共十三個帝王之像,現藏美國波士頓美術博物館。畫中的十三個帝王像除個別帝王是畫家親眼見過的外,絕大部分是依據曆史記載或參考前人圖像來描繪的。閻立本以他高超的現實主義手法、鮮明的褒貶態度,成功地塑造了各具鮮明個性的帝王的藝術形象。例如晉武帝司馬炎,眼光逼人,昂胸挺肚,加上兩旁文弱侍臣的襯托,更顯得他威嚴十足。
“畫聖”吳道子
唐朝是我國古代文化最為輝煌的時代。在這個時代,詩歌發展到高潮,美術發展到高峰。所謂“盛唐”之畫,在我國美術史上就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傑出的天才畫家吳道子,就正是處在這樣的時代中。
吳道子(約公元686-760年),又名道玄,河南陽翟(今河南禹縣)人。幼年貧窮孤苦,遭遇非常不幸。由於他才藝出眾,刻苦好學,早年就負有盛名,以後成了宮廷畫家。他的精力旺盛,才思敏捷,創作非常豐富。在吳道子出生的時代,正是宗教壁畫非常盛行的時期,民間有著不少從事壁畫的畫工。孤貧的吳道子,他之所以能得到一定的成就,從一般常理來推想,給他學畫上唯一有利的條件,很可能便是從學於民間畫師,充當繪畫職工的學徒。如果正是這樣,吳道子的出身,便是一個民間職業畫工了。
吳道子年輕時候曾經做過小吏,當過縣尉。當他到蜀川時對蜀道山川的優美,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專精“寫蜀道山水”。當其辭掉“縣尉”職務,就跑到繁華的東都洛陽去。這便是他的“浪跡東洛”,是他青年時代在生活上的一個重大變化。
吳道子在“浪跡東洛”時,專心從事於寺觀的壁畫製作。社會地位雖然極低,被人們看不起;但是這位早熟的畫家,在畫壇上的聲望,卻是早已在兩京以外了。所以連唐玄宗都知道這個人了,便召喚他入宮供奉。吳道子入宮之後,便受到一定的器重。被“召入禁中”後,吳道子便結束了他的浪跡生活,這對於他一生來說,關係是極大的。
吳道子擅長畫佛教人物、山水,並把傳統中原畫風與西域畫風融而為一,自成麵貌。據傳他畫的宗教壁畫,就長安、洛陽兩地的寺院道觀中就有三百多幅。他的繪畫生動而富於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