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道子所畫的《送子天王圖》為紙本手卷,縱35.5厘米,橫338.1厘米,傳為宋人摹本。此圖又名《釋迦降生圖》,乃吳道子根據佛典《瑞應本起經》繪畫。圖分兩段,前段描繪天王送子的情節,後段描繪釋迦牟尼降生後,其父淨飯王和摩耶夫人抱著他去向諸神禮拜的故事。圖中繪人物、鬼神、瑞獸二十多個,人物則天王威嚴,大臣端莊,夫人慈祥,侍女卑恭,鬼神張牙舞爪,瑞獸靈活飛動,極富想象力而又畫得極富神韻。獨特的“吳家樣”線描,粗細頓挫,隨心流轉,無論是表現人物的衣紋、鬼神的猙獰,還是描繪閃爍的火光,都表現得生動貼切,遊刃有餘。作為一幅佛誕名畫,可以從中看到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後,經漢末而至盛唐,漸漸與中國文化融合:畫中的人物已經本土化,不再是眼眶深凹、臉色黝黑,如達摩樣,而完全是漢人模樣。
《送子天王圖》
吳道子的繪畫技巧驚人地嫻熟,他畫丈餘的人像,可以從手臂或腳部開始,都能畫出完整生動的藝術形象;他畫佛頭部的圓光,轉臂運筆,一筆而成。他畫的線條早年比較細,中年以後則富有粗細變化,很有節奏感。他畫的人物衣帶,飄飄欲舉,稱為“吳帶當風”。他被後世稱為“畫聖”。
唐朝山水畫派
唐朝繪畫是中國曆史上最興盛的時期,達到完美成熟的境地,其中突出的有兩方麵,一是有唐代特色的人物畫的高度成熟;二是山水畫大半還從屬於人物畫的背景之狀況,而躍登成為一門獨立畫科的顯著變化。而李思訓與王維兩人,被後世推崇山水畫師法。明代的董其昌還把李思訓尊為北宋山水畫的鼻祖,將王維譽作南宗山水畫的奠基人。
李思訓(公元651-716年),唐代著名畫家,字建。他的一生,是在封建貴族的生活環境中度過的,雖然遭到過一些波折,但基本上並沒有影響他富貴舒適的貴族生活。
李思訓擅長畫山水,作品筆格遒勁,“湍瀨潺淩,雲霞飄渺,時睹神仙之事,窅然岩嶺之幽”。還沒有完全脫離六朝以來求仙訪道為內容的構思,但已開始描繪士大夫欣賞的幽居景色了。他的山水畫雖然仍是傳統的青綠山水,但能“窮其形態”,畫大同殿屏風掩樟,已使人感覺“夜聞水聲”。相傳他的作品有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江帆樓閣圖》軸。
《江帆樓閣圖》表現了遊春的情景,畫中江天空闊,風帆飄渺。畫法沿襲展子虔的青綠設色而有所前進,以細筆勾勒山石外廓及結構,略有皴斫,上賦青綠重色,雖仍富有裝飾性,但已能表現林間院落的幽靜,江流的空闊浩渺,比之《遊春圖》,更有雄渾的氣勢。這幅《江帆樓閣圖》雖係宋人臨摹,但可以充分反映出李思訓的畫風。
李思訓的兒子李昭道,繼承了父親的畫法,又“變父之勢,妙又過之”。他的存世作品傳有《青山行旅圖》,表現隊伍在崇山峻嶺中間歇,畫麵中心突出,富有層次變化,聲勢浩大。李思訓父子所創的青綠山水,對後世影響很大,人稱“大小李將軍”。
唐朝中期以後,國勢漸衰,社會風氣由豪華淫逸變為淡遠清苦,士大夫階級產生超塵出世的思想。人們的審美觀點也發生變化,山水畫也由喜愛金碧輝煌變為崇尚水墨清淡。這樣就出現了水墨山水派,它的代表畫家是王維。
王維(公元701-761年),字摩詰。他生於武則天的大足元年,即中宗的長安元年(公元701年),生於今天山西省的蒲縣。9歲就會寫文章,與他兄弟王縉,都被人稱做“俊才”。王維15歲時即為友人題雲幛詩,16歲寫了一篇《洛陽女兒行》的長詩,17歲時有《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絕句,都很成熟,可見他是早慧的。王維愛詩,固然是由於唐代的詩賦士,人民普遍喜吟詩,同時與他祖父在朝廷做大官可能有關係。19歲時,王維去當時的首都長安赴京考試,中鄉試第一名。
王維年輕時即擅長畫畫,中年逐漸成熟,至晚年時,才達到了頂峰。他對於山水、人物、花卉無一不會,亦無一不工,而尤以山水最為突出,對後世的影響也最大。
據唐人記載,王維所作的山水有兩種麵貌:一種自己落墨,指揮工人布色,“原野簇成遠樹,過於樸拙,複務細巧,翻更失真”,看來尚未脫離李氏父子的蹊徑而收效不佳。另一種山水鬆石,麵目像吳道子,而“風標特出”“筆力勁爽”,以破墨畫成。他的名作有《輞川圖》,唐人稱述即後一種麵貌,“筆力雄壯”“山穀鬱鬱盤盤,雲水飛動,意出塵外,怪生筆端”。至今已無真跡傳世。
王維的家庭生活十分不幸,他30多歲左右,妻子崔氏死了,以後即不再娶。50歲前後,又逢母喪,對他打擊非常大,但他兄弟之間很友愛。
他晚年隱居於陝西藍田,輞水環繞在其寓所的周圍,風景很美,每日在其中彈琴賦詩,這一段時間,也是王維致全力於繪畫創作的時期。
李公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