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公麟(1049-1106年),字伯時,號龍眠居士,舒州舒城(今屬安徽)人。他是宋代人物畫最著名的畫家。

李公麟在宋熙寧三年(1070年)中進士。可官運不太得意,然而在藝術上卻成就很高。他不但是一個畫家,而且文章、書法也很好。

李公麟博學多能,被列為文人畫家,他除山水、花卉之外,更擅長於畫道釋、人物和鞍馬。繼承了顧愷之、吳道子、李思訓等人的傳統而又有所創造,被認為是能“集眾所善,以為己有,更自立意,專為一家,若不蹈襲前人,而實陰法其要”。他的人物畫創作,不但能表現出不同階層的共同特點,還能畫出不同人物的個性和情態。在線描上極具功力,特別是把過去僅隻作為粉本的白描畫稿,確立為白描創作,貢獻尤大。他的創作特別注重構思立意,往往令人聯想,得到畫外之意。例如他曾畫過一幅《陽關圖》,在描繪人們依依惜別的場麵之外,畫了一個與之似無關係的江邊垂釣者,寓示著他的人生哲理。文獻還記載他畫漢將李廣奪得胡人馬匹而歸時,在馬上引弓瞄射追騎,箭在弦上而人馬應聲而倒。這種構思在生活中是極不合理的,但是卻取得了某種藝術效果,在藝術上是真實的。李公麟非常重視對生活的觀察和技巧的鍛煉。他喜畫馬,除了向傳統學習之外,還經常去“騏驥院”觀察禦馬,“終日縱觀,至不暇與客語”。晚年病痹,躺在床上,“呻吟之餘,猶仰手畫被作落筆形勢”。可見其在繪畫方麵是非常地用功。

《五馬圖》之一

《五馬圖》是李公麟傳世真跡之一,是其鞍馬人物畫中的代表作,雖然本幅上並無他的署款和印記,但是卻有他的好友黃庭堅的箋題和後跋為保證。畫的是西域進獻給北宋王朝的五匹駿馬,分別為鳳頭驄、錦膊驄、好頭赤、照夜白和滿川花,每匹馬前均有奚官牽引。人馬造型準確,均以單線勾出,線條概括洗練,流暢而含蓄,馬的神采矍奕,人物衣冠不同,神情各異。黃氏後跋中說到,當李公麟完成“滿川花”寫照後,這匹名馬不久便死去,“蓋神駿精魄皆為伯時筆端取之而去”。這可能是一種巧合,然而卻表達了黃庭堅對李公麟藝術的高度評價。

李公麟在宋代人物畫上“獨步當時”,成為“宋畫第一”的大畫家,他的作品被稱之為“映照千古”和“吳道子之後一人而已”。到了他的晚年,他所畫的畫“筆墨草草,神氣炯然”。他的那種“掃去粉黛、淡毫輕墨、高雅超逸”的白描畫,被稱之為“天下絕藝矣”。

線描是中國古代繪畫技法上的重要特點。而線描之中,又以純用線條和其濃淡墨色描繪事物的畫法,即所謂“白描”,應該被看作是線描技法發展到最高和最純的結果。而李公麟在白描畫上發展成了一種獨特的繪畫形式。這種畫法是以線為造型基礎,有時也用淡墨和以少量的赭石來烘染,筆法必須潔淨輕細,濃淡得宜。這種純粹以線條的濃淡、粗細、虛實、輕重、剛柔、曲直等特性來表達客觀事物的白描畫,是獨具風味的,它刪削了枝節,恰如其分地表現了事物的基本特征及空間、質量等感覺。在我國繪畫史上,確實也隻有李公麟才能樹立起白描畫的旗幟。在美術史上,常稱李公麟為白描大師,亦絕非偶然。假使我們有機會能看到他的作品,仔細研究,那種明快、簡練、樸實、精細、優美而有骨力的筆法,是多麼地富有概括性和表現力啊!

李公麟在中國繪畫史上不愧是一個傑出的偉大的具有現實主義精神的大畫家。

張擇端與《清明上河圖》

張擇端,字正道,北宋著名畫家,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宋徽宗時畫院待詔,擅長畫舟車、木橋、郭徑,自成一家。有《清明上河圖》(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西湖爭標圖》等作品而聞名於世。

《清明上河圖》局部

《清明上河圖》是一幅具有極高曆史價值的風俗長卷,描繪的是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清明時節汴河及其兩岸的風光,以全景式的構圖、嚴謹精細的筆法,展現了12世紀我國都市各階層人物的生活狀況和社會風貌。全畫結構共分三段:首段寫市郊風景,寂靜的原野,略顯寒意,漸而有村落田疇,嫩柳初放,有上墳回城的轎、馬和人群,點出了清明時節特定的時間和風俗。中段描寫汴河,汴河是當時全國的南北交通幹線孔道,同時也是北宋王朝的漕運樞紐,畫麵上巨大的漕船,或往來於河上,或停泊於碼頭。橫跨汴河有一座規模寬敞的拱橋,其橋無柱,以巨木虛架而成,結構精巧,形製優美,宛如飛虹,故俗名虹橋,正名應是上土橋,坐落在汴京內城東角子門外。橋兩端連接著街市,人們往來熙熙攘攘,車水馬龍,與橋下繁忙的水運相呼應,是全圖的第一個熱鬧所在。後段描寫市區街景,以高大的城樓為中心,街道縱橫交錯,各種店鋪鱗次櫛比,有茶坊、酒肆、腳店、寺觀、公廨等。有專營沉檀楝香、羅錦匹帛、香火紙馬,有醫藥門診、大車修理、看相算命、修麵整容,還有許多沿街叫賣的小商小販。街上的行人摩肩接踵,絡繹不絕,男女老幼,士農工商,無所不備。作者采用了傳統的手卷形式,從鳥瞰的角度,以不斷推移視點的辦法來攝取景物,段落節奏分明,結構嚴密緊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