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全卷所繪人物總計五百餘,牲畜五十餘,船隻、車轎各二十餘,安排得有條不紊,各得其所,繁而有秩。各種人物衣著不同,神態各異,勞逸苦樂,對比鮮明,按一定情節進行組合,富有一定的戲劇性矛盾衝突,使人讀來饒有興味。至於筆墨技巧,無論人物、車船、樹木、房屋,線條遒勁老辣,兼工帶寫,設色清淡典雅,不同於一般的界畫。
在藝術手法和處理上,《清明上河圖》具有高度的成就,在內容上,真實地反映了當時城市社會各個生活麵,具有重要的曆史文獻價值,是一幅寫實主義的偉大作品。
趙孟頫
公元1279年南宋滅亡,蒙古族隨後統一中國,建立了元朝帝國,民族矛盾非常尖銳。元代的畫家,很少反映那個時代的社會生活。有的用曲折隱晦的手法,抒發愛國家愛民族的感情;大都則流露消極遁世的思想。因此,元代宣揚怡情養性、造型簡練、講究筆墨趣味的文人畫大盛。其中以山水畫的成就最大,花鳥畫次之,人物畫雖也有成就,但不如前二者。
趙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號鬆雪,別號歐波、水晶宮道人等。他是元代著名畫家,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宋朝宗室,入元後受到元世祖的重用。他工書法,提出書畫同源的主張。
趙孟頫是元代最有才華的書畫大家,詩詞、書法、繪畫、音樂造詣均深,特別是書畫方麵成績最為突出。他在繪畫方麵繼承晉唐五代和北宋的優秀傳統,博采眾家之長,自成麵貌,而且題材廣泛,風格多樣,山水、人物、竹石、花鳥均“悉造微,窮其天趣”。在藝術表現形式方麵,無論工筆、寫意、青綠、水墨也都十分精彩。趙孟頫也是一位書畫理論家,他主張作畫要有“古意”,倡導“書畫同源”,強調繪畫中用筆的書法趣味,並主張師法自然,提出“到處雲山是吾師”。他的繪畫理論和實踐在當時和明清兩代都有極大的影響。
趙孟頫一生之中創作了大量的各種題材的繪畫作品,在山水畫方麵主要有《幼輿丘壑圖》卷(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藏)、《鵲華秋色圖》卷(故宮博物院藏)、《水村圖》卷(故宮博物院藏)、《重江疊嶂圖》卷和《吳興清遠圖》卷(上海博物館藏)等,是他在山水畫方麵不同時期多種不同風格的代表作。
從以上四幅具有代表性的山水畫作品中不難看出,趙孟頫在山水畫創作上是一位既善於繼承傳統,而又善於體察自然,自生新意的山水畫大家。他既具有任意用各種方法進行創作的才能,又具有自己的個性特點,就這一點說在中國繪畫史上還很少有人能與他相比。
趙孟頫的墨蘭
趙孟頫的鞍馬人物畫成就同樣也很突出,一方麵吸收前人傳統,從唐韓幹、宋李公麟作品中吸取營養,一方麵細心體察自然,參以己法,創造出具有時代風格和自己特點的作品,成為唐宋之後一位畫人物鞍馬的名家。
在古木竹石和花鳥畫方麵,趙孟頫也是具有突出成就的高手。此外他還善於用色寫竹。如《出牆圖》畫青竹一枝,長出牆頭,清雅可愛,這是趙孟頫用色彩畫竹的首創。
黃、王、吳、倪四大家
元朝中後期,黃公望、王蒙、吳鎮、倪瓚四家,在山水畫創作方麵作出了重要貢獻。在繪畫史上得到很高的評價,被稱為“元代四大家”。元四家在趙孟頫的影響下,廣泛吸收五代、北宋水墨山水畫成就,充分發揮筆墨在繪畫藝術中的效用,把筆墨韻味在繪畫的作用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突出了山水畫的文學趣味,使詩、書、畫有意識地融為一體,各具風貌,開創了一代新風,形成了以“文人畫”為主流的山水畫派。對明清兩代畫壇影響極大。
黃公望(1269-1354年),本姓陸,名堅,江蘇常熟人。因過繼浙江永嘉黃氏,故改姓黃,字子久,號一峰,又號大癡道人。中年做過小史,因借張閭爭奪民田之事,而連累坐了好多年牢獄,幾乎被置於死地。自此之後,他便不再問政事,遊曆名山大川,放浪於江湖間,寄情於山水。後來黃公望入道教。
黃公望在晚年才開始專心從事山水畫的創作。他經常一整天在荒山亂石叢林中靜坐,都不知他做什麼,如遇到暴風驟雨時,他也不屑一顧。晚年的黃公望,在生活上顯得比較曠達浪漫。他喜歡狂飲,特別在遊樂時,表現得更為突出。
黃公望是元朝最負盛名的畫師,在中國古代繪畫史上的影響也非常大。
黃公望所繪的山水畫主要有水墨和淺絳兩種。現存於世的水墨畫作品最著名的有《富春山居圖》卷(分藏台灣省故宮博物院及浙江省博物館)等。
《富春山居圖》是黃公望最得意的作品。至正七年(1347年),他79歲在富春山寓居創稿,前後曆經三四年經營,始告完成。至正十年(1350年)他81歲題跋時,尚未最後畫完。此圖描繪富春江兩岸初秋景色,采用傳統的“三遠”並用構圖法,峰巒岡阜、坡陀沙渚,起伏變化無窮,林木蔥鬱,疏密有致,在筆法上自出新意,變化無窮,山石多用“披麻皴”幹筆皴擦,極少渲染,叢樹平林多用橫點,筆墨紛披,林巒渾秀,似平而實奇,為黃公望水墨山水傑作。此圖經明沈周、文彭、周天球、董其昌、鄒之麟等題記。鄒之麟在題跋中稱此圖“筆端變化鼓舞,右軍之蘭亭也,聖而神矣!”明清許多畫家都是從《富春山居圖》中得到很大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