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鎮(1280-1354年),元代傑出的畫家,字仲圭,號梅花道人、梅沙彌等,嘉興(今浙江嘉興)人。他在宋朝滅亡的第二年出生,所以亡國的悲哀,民族的壓迫所帶來的痛苦,對他來說仍是深切感受得到的。相傳他年輕的時候,喜歡豪俠一流人物,並學習武術和擊劍。
吳鎮家住小巷,酷愛梅花,他家宅的四周,遍種梅樹,每當梅花盛開的時候,便躺在花中,以吟詠為樂趣。
吳鎮從小性格孤僻,愛好讀書,除研究儒家的學問外,還精通道家、佛家的學說,所以有梅花道人、梅花和尚等別名。他杜門隱居,忍饑耐貧,以算命為生,兼以賣畫。他喜歡與和尚做朋友,不肯和富貴人來往,也不肯替富人作畫。
他的繪畫題材大多是漁父、古木竹石之類,代表作品是《漁父圖》軸(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筆法凝練堅實,水墨圓渾蒼潤,畫時作者57歲。
王蒙(1308-1385年),字叔明,號黃鶴山樵,又號香光居士。曾做過閑散小官,元朝末年,由於農民起義的興起而感到元朝統治的衰落,便棄官歸隱黃鶴山(今浙江杭縣東北)。
他的外祖父趙孟頫與外祖母、舅父、表弟都為元代傑出的畫家。這對王蒙的繪畫來講,不能不給予他一定影響。
王蒙擅長山水畫,亦工詩文書法,在繪畫上自幼受外家趙孟頫影響,並自出新意,獨具麵貌,是元代具有創造性的山水畫大家。喜用枯筆、幹皴,多用解索皴、牛毛皴或細筆短皴,有時兼之以小斧劈皴。他的山水畫的突出特點是布局充滿,結構複雜,層次繁密,筆法蒼秀,表現出山水的蓊鬱、華滋,風格多樣。其繪畫主題多表現隱士的隱居生活。
王蒙作畫的方法大致可分為設色和水墨兩種,在筆墨設色上更是富於變化,往往根據主題內容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表現方法。如《太白山圖》卷,表現了太白山山巒的層疊綿延,鬆柏的蒼鬱茂密,溪水的幽深曲折蜿蜒,樓觀蕭寺等建築物的宏偉莊嚴,高僧遊客往來不絕。筆法細勁繁密,設色典雅明麗,反映了這一佛教聖地的情景。《丹山瀛海圖》卷與《太白山圖》的筆法相近,但用筆更尖細,在章法上畫高山為雲海環繞,山色奇麗,海水空闊與他通常構圖充滿形成了鮮明對照,在王氏作品中極為少見。《葛稚川移居圖》描寫晉代葛洪攜帶家眷入羅浮山隱居的故事。畫麵上以山水為主體,重山複嶺,飛瀑流泉,丹柯碧樹,溪橋潭水,茅亭草舍,一派深秋山林佳境,構圖繁複,筆法靈活生動,設色鮮豔明快,山石皴法用濕筆、細筆短皴,純用水墨,僅於樹木、人物、屋宇處施以淡赭、花青和紅色。畫家的精心布置,創造出了一幅理想的隱居環境,此圖無年款,大約創作於元末亂世之秋,這反映了畫家在當時棄官避世隱居的思想。他曾不止一次地畫這一題材。說明葛洪正是王蒙所崇敬的理想人物,同時也反映了當時一般士人對於隱居的希求。
王蒙的山水畫總體來說在筆墨工夫上要高出前輩,以多種方法表現江南溪山林木的蒼鬱繁茂和濕潤感。特別到了晚年愈見其功力,他自己曾說:“老來漸覺筆頭迂,寫畫如同寫篆書。”倪瓚曾在他的作品中題道:“叔明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筆墨繁而不亂,構圖滿而不臃,結構密而不塞。這種突出的個人風格特點,明顯地有別於黃、倪、吳三家。元以後他的山水畫被奉為範本,廣為傳模,其影響至今不絕。
倪瓚(1301-1374年),元代傑出畫家,原名珽,字元鎮,號雲林、幼霞等,無錫人。其家為當地富豪,雄於資財,喜與名士往來,元末社會動蕩,因賣去田廬,散其家資,浪遊於五湖三泖間,寄居村舍、寺觀,故有“倪迂”之稱。
倪瓚小時候就很聰明,讀書十分努力。他最喜歡作詩,立誌做一個詩人,後來他果然成為一名詩人,和當時名家齊名。
倪瓚家裏房屋很多。有一座三層樓,像方塔的形狀,名叫清悶閣。閣裏麵藏書籍幾千卷,包括經史子集、佛經道書,他都用心閱讀,並加以校正考訂。閣裏還有三代的鍾鼎銅器和曆朝的書法名畫。他每天在樓上,有時讀書有時作畫,有時寫詩,有時和好友談論。人家遠遠望見他以為是世外的超人。
他還是一個性情敦厚的人,能幫助人家,用錢很慷慨,如他的老師老來沒有兒子,他就奉養老師終生,死後又殮葬盡禮。他又是一個極愛清潔的人,傳說他每天洗臉時,要時時換水。每天戴的帽子、穿的衣服,要拂拭幾十次,連書室外麵的梧桐樹和假山石,也叫人常常洗淨,恐怕染上汙跡。為了保持庭院裏一片碧綠可愛的苔蘚,遇有樹葉落下來,不用掃帚去掃,隻用針縛在杖頭上將葉片挑去,不使綠苔弄壞。有本書上記載說:有一次倪瓚留朋友住宿,夜裏聽著有咳嗽聲,第二天早晨就命仆人仔細尋覓,有沒有吐出的痰跡。仆人騙他,他把痰吐在窗外梧桐樹葉上,他急忙就叫人趕快把梧桐葉剪下,丟在離家很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