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的人很喜歡倪瓚的畫,他死後的聲譽更加高了。他繪畫題材是主張不求形似的,這些提法突出地反映了他的繪畫創作思想,進一步闡述了蘇軾“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的文人畫創作理論。不僅代表了元代繪畫創作思想的一般趨向,並且對明清文人影響極大。但是我們從倪瓚的藝術實踐中看出,他不完全擺脫“形”,他的大量傳世作品,無不以自然界存在的物象為自己的創作源泉,不過他不去刻意追求形似,而是把自然的山水、竹石等當做自己寄興寫意抒發自我性靈的一種依托物。不僅倪瓚如此,這也是元代文人畫家總的創作趨向。
沈周
明朝是我國封建社會逐漸走向衰落的時期,加上統治階級對思想文化的控製很嚴,在繪畫中,從元代開始的複古主義傾向和文人畫思想,還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因此,雖然在寫意山水、花鳥的筆墨技法上取得一定的成績,但整個畫壇因襲模仿的風氣很盛,影響了它的成就。出現各種流派互相競爭的局麵,是明代繪畫的一個特點。“吳門派”是明代中期最有影響的畫派。它的宗師是江蘇常州人沈周。
沈周(1427-1509年),明代中期的著名畫家,字啟南,號石田、煮石生,晚號白石翁。一代偉大畫家的出現,往往會左右整個時代的局麵,假如沒有沈周及其開創的吳門畫派,明清畫壇定是另一番景象。沈周是明清美術史上的關鍵人物。
每位藝術大師的成長,都有著一定的有利條件或因素。在沈周通往藝術大師的成功之路上,天資與勤奮是最主要的,而社會與家庭環境的影響也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沈周出生於一個封建世儒的地主家庭,在他幼時,家庭即開始有意識地對他進行文學與藝術等方麵的熏陶和培養。家中請了專門的家庭教師,向沈周傳授詩文繪畫等許多知識。
沈周《臥遊圖》
沈周學習詩文與繪畫的最早的老師是陳寬和杜瓊。
陳寬精於詩文,擅長作古詩,氣度非常高朗,傳說中他每天作一古詩。沈周從陳寬學習主要在詩文與為人方麵。陳寬的詩才與人品對沈周有很大的影響,在沈周39歲生日時,提筆作詩讚頌陳寬的品格,他將老師的為人比做高偉的廬山,可見陳寬在沈周心目中的地位,也可以表明陳寬對沈周的影響力。
杜瓊為當時畫壇上的有名人士,山水、人物畫功力頗深,且擅長於書法、詩文。沈周對杜瓊十分佩服。在沈周才十五六歲時,杜瓊便開始教沈周摹寫古畫,這種學習方法是沈周踏進藝術殿堂的主要手段,對沈周的藝術風格的確立有很重要的意義,以至使沈周在以後的藝術生涯中,每每追懷兒時臨摹古畫的情景。
在家庭的熏陶下,在許多學問老師和繪畫老師的傳授和影響下,沈周全麵發展起來,其中特別是在詩文與繪畫方麵,青少年時代已經有了堅實的基礎了。
沈周15歲的時候,一次代父親去南京繳糧,南京的地方官非常喜歡文學,也常作一些詩句,沈周便即興作了一首百韻詩送上去。南京的地方官崔大人看了之後,大為驚異於沈周的才華,開始懷疑這不是小小年紀的沈周寫的,於是便當麵出《鳳凰台歌》考他,沈周馬上拿起筆便寫完,而且用詞十分優美,崔大人便大大地讚賞了他,稱他有唐代有名詩人王勃的才華,並且馬上下命令,免除了他家的糧稅。
18歲時,沈周娶一女子為妻,六年後他的長子沈雲鴻降生,在這些年前後,沈周開始承擔起家庭生活的重擔。在他30歲左右,他父親召集全家分家,沈周便隱居山林中,不理睬家事。沈周兄弟有三人、姊妹有四人,而且一個妹妹很早失去丈夫,為沈周接回自己家中終身扶養。在他長子雲鴻未長成大人之前,沈周有著繁重的家庭負擔,而且當時當地洪水頻發,他還必須為村鄰百姓分憂分愁,他的許多詩篇都表達了他對水鄉勞苦貧窮的農民的生活所寄予的深深同情。
對於儒養頗深、又很注重孝賢禮義的沈周來說,他這一生的一大半都為家庭世俗生活所困擾。31歲時,一直追求隱逸生活方式的沈周在離舊屋不足一裏地的地方建造有竹居別業,他的生活似乎開始出現轉機。這裏依山傍水,環境幽靜宜人,沈周終於有了自己作為擺脫世俗瑣事崇尚古代隱士般那種雅逸生活方式的居室。此後,這裏也成了聚集文人騷客的好地方,他們常來這兒舞文弄墨,這時的沈周頗為愜意。他常單獨一人在此林中散步,洗心默默對清川,或曲肱臥地樹陰邊,而更多的時間則用在畫畫上。沈周與其祖父輩一樣好客,有時客人來訪,多被邀留數日,或每逢佳節,他便約請詩朋畫友在此宴飲,或在席間互相作詩吟唱,或取收藏的書法名畫圖書器物給客人們欣賞。沈周是不會喝酒的,但每到興至常常強醉助樂,亦每每在酒後作畫分贈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