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10月23日,塞尚照常清晨5時起床,拿起畫架,到野外去寫生,但是,他卻沒有能夠再回到自己家裏,由於心髒病猝發,他在作畫中死去。這一年的年底,人們為他舉行了大型回顧展,係統地展出塞尚的作品,並且介紹了他的思想。這個展覽會使一名剛剛從西班牙的窮鄉僻壤來到巴黎的青年大為感動,他便是後來成為20世紀最偉大的天才畫家的巴勃羅·畢加索。46歲從塞尚的藝術中萌發了立體主義的觀念,並且廣為發展和傳播塞尚的思想。大約正是由於這一點,人們把塞尚叫做“現代繪畫之父”。

凡·高與《向日葵》

文森特·凡·高(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荷蘭人,後期印象畫派代表人物。

凡·高拋棄了一切後天習得的知識,漠視學院派珍視的教條,甚至忘記自己的理性。在他的眼中,隻有生機盎然的自然景觀,他陶醉於其中,物我兩忘。他視天地萬物為不可分割的整體,他用全部身心,擁抱一切。

凡·高很晚才作為一位超具個性化的畫家而嶄露頭角,距他去世時隻有八年。

凡·高基本上沒有受過什麼正規的繪畫訓練。為弄到畫布、油彩和畫具而日複一日地奔波勞碌,精神上也不斷處於矛盾的狀態,為追求藝術的完美而承受著壓力,這些即使不是他後來罹病的直接原因,也給他的生活悲劇埋下了種子。

凡·高著重於真實情感的再現,也就是說,他要表現的是他對事物的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視覺形象。

凡·高將他的作品列為同印象主義畫家的作品不同的另一類,他說:“為了更有力地表現自我,我在色彩的運用上更為隨心所欲。”其實,不僅是色彩,連透視、形體和比例也都變了形,以此來表現與世界之間的一種極度痛苦但又非常真實的關係。而這一鮮明特征在後來成了印象派區別於其他畫派而獨立存在的根本。

凡·高是一位具有真正使命感的藝術家,凡·高在談到他的創作時,對這種感情是這樣總結的:“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險;由於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潰了;不過這都沒關係……”

凡·高從來沒有丟棄他的信念:藝術應該關心現實的問題,探索如何喚醒良知,改造世界。

在他完成了他的七幅向日葵後,他選擇了自殺。

凡·高自殺時年僅37歲,作為一位藝術家,直到死前不久他才以其震撼人心而富於想象力的繪畫贏得評論界的讚揚。

凡·高死後不到幾年,某些畫家就開始模仿他的畫法,為了表現強烈的感情,可以不對現實作如實的反映,這種創造性的態度被稱作表現主義,並且證明是現代繪畫中一種曆久不衰的傾向。即為了主觀意識而對物體進行再塑造。

凡·高的《向日葵》

雖然高更和凡·高的名字雙雙成為現代表現主義的先鋒,成為極端個性化的藝術家的典型,但要設想他們的個人特點有多少不同則是很難的。高更是個攻擊傳統觀念的人,語言刻薄、玩世不恭、冷漠無情,有時蠻橫無理。而凡·高對於共事的藝術家,則充滿了一種天真的熱情的深沉的愛。在他有了一段生活經曆之後,這種愛使他成為一個美術商人,並產生了進行理論研究的願望,進而成為比利時煤礦區的一名傳教士。1880年他開始學畫,後來他在布魯塞爾、海牙和安特衛普進修。於1886年來到巴黎,他在這裏見到了勞特累克、修拉、西涅克和高更以及原先的印象主義小組的成員。

凡·高在巴黎結識了印象主義畫家以後,他的調色板就變亮了。他發現,他唯一深愛的東西就是色彩,輝煌的、未經調和的色彩。他手中的色彩特征,與印象主義者們的色彩根本不同。即使他運用印象主義者的技法,但由於他對於人和自然特有的觀察能力,因而得出的結論也具有非凡的個性。這從來都是如此的。而這種色調與向日葵永遠朝向太陽的精神又如此吻合。“無論多高多大,永遠不會忘記自己的來處”,這就是向日葵的精神。

文森特·凡·高一生中共作了11幅《向日葵》,有10幅在他死後散落各地,隻有一幅目前在凡·高美術館展出。

堪稱凡·高的化身的《向日葵》隻由絢麗的黃色色係組合。凡·高認為黃色代表太陽的顏色,陽光又象征愛情,因此具有特殊意義。他以《向日葵》中的各種花姿來表達自我,有時甚至將自己比擬為向日葵。凡·高寫給弟弟西奧的信中多次談到《向日葵》的係列作品,其中說明有十二株和十四株向日葵的兩種構圖。他以12來表示基督十二門徒,他還將南方畫室(友人之家)的成員定為12人,加上本人和弟弟西奧兩人,一共14人。

對於凡·高而言,向日葵這種花為表現他思想的最佳題材。夏季短暫,向日葵的花期更是不長,凡·高亦如向日葵般結束自己短暫的一生,稱他為向日葵畫家,應該是恰如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