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34幅作品除少數肖像、風景與宗教畫外,絕大多數是描繪市民日常生活的風俗畫。而且絕大部分以中產階級的家庭婦女生活為主,表現她們讀信、彈琴、織花邊、假寐以及種種雜務。《倒牛奶的女仆》即是其中之一,也是維美爾的代表作品之一。此畫作於1658年,構圖單純、輪廓清晰、環境純樸。女仆身體健壯,她塞起胸前圍裙的一角,正在準備早餐,傾倒牛奶。整個廚房非常簡單,左牆有一扇窗戶,掛著藤籃和馬燈。桌上雜亂地擺著一些食物。畫麵表現得樸素、寧靜,普普通通,平平凡凡,沒有引人入勝的情節,但一切都顯示出活的真摯。畫家注目的是通過日常的生活場景去發掘詩意,以樸實的抒情風格去打動觀眾。

德拉克洛瓦

歐仁·德拉克洛瓦(1798年4月-1863年8月)是法國浪漫主義繪畫最傑出的代表。他出生在巴黎附近的加林支·聖·毛瑞思地方。父親是一名高級官員,曾參加過法國大革命,後來出任省長、外交部長和駐荷蘭大使。母親是一著名工藝師的女兒,受過良好的音樂教育,對德拉克洛瓦的影響較大。

德拉克洛瓦小時候是在馬賽度過的,那裏充足的陽光與強烈的色彩,也許是這位畫家的天賦得以孕育的養分。1816年,德拉克洛瓦到巴黎學畫。先進入古典派畫家格羅的畫室,後又研究普呂東。這一時期,他的生活是清苦的,以致1822年他的一幅早期作品《但丁與維吉爾》在沙龍展出時,連買畫框的錢都沒有,不得已隻好拆下牆板裝飾條塗上黃色顏料來充作畫框。

德拉克洛瓦酷愛文學和音樂,與文藝界知名人士和詩人波德萊爾、小說家喬治·桑、音樂家肖邦等都有廣泛的交往。因而他具有多方麵的藝術素養。這有助於他在繪畫上敢於突破前人的窠臼。他所畫的形象色彩飽滿熱烈,有強烈的音樂感,能表現出一種詩意的美。這是這位藝術大師的最大創作特色。作為浪漫主義畫家,他是最善於運用色彩的,這和他重視主觀感情的要求是相一致的。正因德拉克洛瓦重視色彩,在畫壇上,常常與代表學院派的安格爾的素描觀發生齟齬。浪漫派繪畫一般喜愛選取激動人心的事件作題材,表現一種充沛的激情。但由於偏重想象,往往失於真實。德拉克洛瓦曾說:“我不愛理性的繪畫”,認為感情的表達是繪畫的主要目的。為了強調感情因素,有時不能不依賴幻想,他說:“幻想是繪畫的主要品質。”可是,德拉克洛瓦的藝術實踐往往與此不盡一致。如他的一些主要代表作,主題與當時現實就聯係得極為緊密。而這恰恰是這位浪漫派畫家的藝術的最成功之處。德拉克洛瓦很注意學習畫壇前輩及同代人繪畫的長處。他曾經從英國風景畫家康斯泰勃爾的一幅描繪雲霧的畫上,受到色彩表現技法的啟發,激動得一口氣跑回自己的畫室去修改自己的畫。對於他所喜歡的前輩畫家米開朗基羅、提香、委羅內塞、魯本斯等人的作品也是如此,他總是十分認真地從中吸取有利於自己創新的養料。他對別人說他是浪漫主義者並不介意。為此,他曾說過:“如果認為我的浪漫主義是意味著自由表達個人的感受,不墨守成規,不喜歡教條的話,那麼我承認我是浪漫主義者。”這些藝術觀說明他既學前人和同代人的長處,又不盲目模仿,而是推陳出新,革新創造,走自己的路。最可貴的是他正視現實。

《自由引導人民》

德拉克洛瓦的繪畫藝術是與當代政治生活密切聯係著的。他的名畫《自由引導著人民》,就是這樣一幅具有時代意義的浪漫派傑作。《自由引導人民》(又名《1830年7月28日》,260×325厘米),取材於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事件。1830年7月26日,國王查理十世企圖進一步限製人民的選舉權和出版自由,宣布解散議會。巴黎市民聞訊紛紛起義,他們走向街壘,於27至29日為推翻這個第二次複辟的波旁王朝,與保皇軍隊展開了白刃戰,最後占領了王宮。在法國曆史上被稱作“光榮的三天”。在這次戰鬥中,聖德克區的克拉臘·萊辛姑娘一馬當先,在街壘上舉起了象征法蘭西共和製的三色旗;少年阿萊爾為把這麵旗幟插上巴黎聖母院旁側的一座橋頂上,最後倒臥在血泊中。

德拉克洛瓦目擊這一悲壯激烈的巷戰景象,義憤填膺,決心畫一幅大畫,來描繪群眾革命的壯舉。畫上所展示的這幕硝煙彌漫的巷戰場麵,是他在自己上百幅“七月革命”街壘戰的草圖的基礎上定稿的。這裏除了參戰的市民、工人以及那個象征阿萊爾的少年英雄之外,畫家在正中還設想了一個象征自由的女性形象,她頭戴法國大革命時期的紅色弗裏吉亞帽,左手握槍,右手高擎飄揚著的三色旗,正轉身號召民眾向君主專製王朝衝去。她是全畫的中心,觀眾注目的焦點,也是這幅三角形構圖的製高點。德拉克洛瓦選擇這個造型優美的自由女神形象作為全畫的主人公,乃是他的浪漫主義想象力的表現,這要歸功於他對詩的愛好。換句話說,詩歌,尤其是英國拜倫的詩對他的激勵作用要大於造型藝術上的康斯泰勃爾或透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