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特拉的地理位置極其神秘。它隱沒於死海和阿克巴灣(今天的約旦國境內)之間的山峽中。
佩特拉不完全是一個消失了的城市,曆史學家們還清楚地記得它的存在。在公元二三世紀羅馬帝國全盛時期,佩特拉曾一度是羅馬東部省城的佼佼者,然而後來卻長期衰落。
通往佩特拉的必經之路是一個叫西克的山峽,深約200英尺。這條天然通道蜿蜒深入,直達山腰的岩石要塞。這就是加保—哈朗(《聖經》中稱為荷爾)的要塞。
西克山峽漆黑一片,回聲蕩蕩,可是一轉過這令人毛骨悚然的山峽,則是另一番景觀,世上最令人驚歎的建築就呈現在眼前:高130英尺,寬100英尺的雄偉的石柱,裝點著比真人還大的塑像,整座建築完全由堅固的岩石雕鑿成形。
這座建築名叫卡茲尼,它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其色彩。由於整座建築雕鑿在沙石壁裏,陽光照耀下粉色、紅色、橘色和深紅色層次生動分明,襯著黃、白、紫三色條紋,沙石壁閃閃爍爍,神奇無比。
過了卡茲尼,西克峽霍然開闊,伸向約1英裏寬的大峽穀。
這峽穀中有一座隱沒於此的城市,懸崖絕壁環抱,形成它的天然城牆;壁上2處斷口,形成這狹窄山穀中進出穀區的天然通道。四周的山壁上雕鑿著更多的建築物。有些簡陋,還不及方形小室大,幾乎僅能算洞穴;有些大而精致——台梯,塑像,堂皇的入口,多層柱式前廊,所有這一切都雕築在紅色和粉色的岩壁裏。這些建築群是已消失的納巴泰民族的墓地和寺廟。
納巴泰人是阿拉伯遊牧民族,約在公元前6世紀從阿拉伯半島北移進入該地區(現約旦和敘利亞南部境內)。佩特拉位於亞洲和阿拉伯去歐洲的主要商道附近,到了公元4世紀,來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們都要押運著駱駝隊經過佩特拉門前。納巴泰人充分利用了該地的這一地理特點,大獲其利。公元前3世紀,佩特拉成為了納巴泰人的首都;公元前2世紀,納巴泰達到了全盛時期。版圖最大時,王國由大馬士革一直延伸到紅海地區。從某種程度上講,它的影響已經超越疆界,廣泛傳播且影響久遠,“納巴泰人”的文字早已進化成了當代阿拉伯文字,在當今大部分阿拉伯世界中廣泛使用。
公元前80年至公元前65年,國王阿爾塔斯三世統治時期,納巴泰人鑄造了自己的錢幣,建造了希臘式的圓形劇場,佩特拉城蜚聲於古代世界。公元1世紀,羅馬人控製了佩特拉周圍的地區;公元106年,羅馬人奪取了佩特拉。城市及周邊地帶成了羅馬帝國的一個省,稱作阿拉伯人佩特拉區。它成為羅馬帝國最繁榮的一個省,幾年中創造的經濟效益占羅馬帝國經濟生產收入的1/4。
公元4世紀,佩特拉淪為拜占庭(或稱東羅馬帝國)的一部分。在這期間,它成為一座基督教城市,是拜占庭(或稱東正教)大主教的居住地。公元7世紀,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地區東山再起,迅速波及西亞和北非地帶。伊斯蘭帝國日趨強大,最終控製了從西班牙到阿富汗的廣大地區,阿拉伯人佩特拉區又成了伊斯蘭帝國的一個小省。此時的佩特拉幾乎處於被遺棄的境地。幾個世紀後,為了爭奪近東控製權,伊斯蘭勢力與歐洲基督教各國間戰爭不斷。佩特拉這座石城在十字軍東征期間再次興旺起來。
歐洲十字軍在該地建立起短命王國,把佩特拉作為他們的一個要塞,一直堅守到1189年。直到現在,在曾經一度榮耀過的納巴泰人的佩特拉廢墟中,城堡的殘骸還依稀可辨。
公元12世紀後,佩特拉再次被遺棄。從此,佩特拉便失去了昔日車水馬龍的繁華,人們也漸漸忘記了它的存在,它成為飛禽野獸的棲息地,寂寞地在峽穀中悉數著曾有過的輝煌。
佩特拉城的興衰曆史在所有遺存的古城中應該是最為清楚的了。然而,這反而使導致它幾度興衰的原因變得更加令人費解。謎題依然存在,而我們隻能等待考古學家通過進一步地研究和發現帶來較為準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