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津巴布韋(1 / 2)

提到非洲,人們可能馬上就會想到坐落在北部非洲埃及的金字塔和獅身人麵像。假如你所關注的是人類創造的地理奇跡的話,那麼請不要忘記坐落在南部非洲的津巴布韋,那裏的遺址同樣也在悠遠的古代閃耀著文明的輝煌。

在津巴布韋,大部分的居民都是班圖語係的馬紹納人和馬塔貝萊人。而在班圖語中,津巴布韋之所以叫做“津巴布韋”,是因為遍布於當地的200座大大小小的石頭城,馬紹納人把其中的任何一座都叫做“津巴布韋”。

“津巴布韋”這個名字之所以給人以無限遐思,原因在於它在當地的班圖語中的意思是“可敬的石屋”或“石屋”。另外有些人認為津巴布韋是塞肖納語“馬津布韋”的諧音,它的意思應該是“酋長住宅”。還有的人認為它是恩戈尼語“津比萬比韋”的變音,因而它的意思是“富饒的礦山”。如此等等給津巴布韋這個非洲南部的內陸國家和其中的古代遺跡籠罩了迷人的色彩。

1868年的一天,歐洲的一位探險家正在非洲這塊神奇的古大陸上旅行,他在津巴布韋的維多利亞堡東南約30公裏的密林叢莽中追逐一隻野獸,偶然間發現了一座石製的殘垣斷壁,這就是後來聞名世界的“大津巴布韋”。盡管當時這兒隻不過是一大片石頭城的廢墟,卻依然顯得神秘而尊貴,而且因為年代不明更顯得高深莫測。在此之後的1871年,德國地理學家卡爾·莫赫曾評論道:“那是一大片聚在一起的石頭建築,沒有屋頂,用灰色花崗岩石塊以精巧的技術建成,有些還曾雕刻過。山上那些高大的石牆分明是歐洲人的建築。”這位高傲的歐洲學者之所以說它是“歐洲人的建築”,是因為他根本不相信在被白人蔑稱為“黑暗大陸”的非洲腹地,古代文明之花居然開放得如此絢爛。然而事實證明,它的的確確是非洲大陸自身固有的,決非外人嫁接。

“大津巴布韋”雖然飽經無數世紀滄海桑田的變化,大部分已淪為廢墟,但是仍然有一些部分執著地顯示著恢弘的氣象,並且一直遺存至今。

作為主體建築,大津巴布韋最輝煌的一處位於山下的平地上。它外圍的城牆呈橢圓形,周長256米,內徑長89米,寬67米,因此被稱為“橢圓形大圍牆”。該處圍牆高近10米,厚約5米,所圍的總麵積約為4600平方米。在東、西、北三麵城牆上開有3個門,門頂都用巨大的花崗岩石砌成圓拱形。圍牆的頂上,雕刻著細長的質地堅硬的圖案花紋,有的牆麵頂端還雕刻著一隻形狀奇特的石鳥。在圍牆的東南部,有一道同圍牆平行的、相隔1米左右的石牆,與圍牆體形成一條長達百米的狹窄通道,通道盡頭是一個類似院子的半封閉區域。圍城裏麵建有圓錐形石頭高塔、石碑、地窖、水井和一些石崖的廢墓,像是古代宮廷的遺跡。圍城附近還有許多小的房屋,這些低矮的頹垣殘壁有可能是一般官員或仆人的住宅區。

在橢圓形大圍牆的外麵,有一連串形成堡壘的城牆。城牆內有錯綜複雜的通道、石級和走廊等。沿著一條陡峭縫隙開鑿出來的石梯拾級而上,就可以來到另一處主體建築:衛城。衛城建在橢圓形大圍牆旁邊約90米高的懸崖上,居高臨下,俯瞰著整個山穀。衛城的城牆隨著岩石而起伏,自然地與大弧丘渾融一體。圍城全部由花崗岩石砌成,構築堅固,氣勢雄偉,可能是一座要塞,供防禦之用。衛城的內部,又有許多殘破的房屋和複雜交錯的通道。在這處遺址上,有冶煉黃金的跡痕。另有一處形似祭壇的建築,也許是古人們舉行宗教儀式的場所。

在整個大津巴布韋的建築群中,最神秘莫測也最令人費解的是橢圓形大圍牆內的圓錐塔。這是一座下粗上細的實心花崗岩建築,高約20餘米,沒有任何文字標記。它主要是用雕鑿成磚塊的平整花崗石堆砌而成,按一定的圖案線條規則地砌起。石磚之間沒有使用灰漿或其他種類的黏合劑接合的痕跡,然而卻連接得極為嚴密,其縫隙竟連薄刃也難以插進去。圓錐塔精致美觀,不知經曆了多少歲月風雨的磨礫,但依然堅固異常。

自從1868年以來,一批批的歐洲探險家和科學家興趣盎然地來到非洲南部,在津巴布韋這塊突然間變得神奇的土地上尋蹤覓跡,反複考察,想要弄清“大津巴布韋”的內在奧秘。神秘的圓錐塔是他們考察的首選。英格蘭考古學家本特曾花費極大的財力和人力在圓錐塔的周圍大規模挖掘了一條地道穿過圓錐塔,企圖尋找一個入口。為此他搬開了許多石塊,但發現塔是實心的,這個入口至今也沒有找到——也許它根本就沒有入口。這樣一來,考古學家們不禁疑竇叢生:這座直刺藍天的巨塔究竟是幹什麼用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