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津巴布韋(2 / 2)

人們對此眾說紛紜。有人認為該塔的外觀形狀與當地的糧倉相似,也許這是個巨大的糧倉。但由於證明整個塔是個實心體,所以根本就沒有用來貯藏糧食的空間。也有人認為它是男性生殖器官的象征物,是古代某種宗教儀式所用的,它代表某種蓬勃的部落精神或部落酋長至高無上的權力。但這些說法最終均因缺乏有力的證據,加上又沒有確實的史料記載而缺乏說服力。圓錐塔卻依然固我,獨自站在那裏緘默不言,笑看來客,保守著自己被歲月深藏的秘密。

在19世紀末,好事的歐洲人紛紛飄洋過海,競相目睹“津巴布韋”。由於無可考證,他們隻能憑借自己的主觀臆測來解釋“津巴布韋”之謎,但是他們總是用既有的觀點來解釋問題,竭力否定這個古文明遺址的非洲淵源說,生拉硬扯地將其文明與自己所屬的文明聯係在一起。

對於歐洲人來說,大津巴布韋應該是存在於神話中的黃金國度。他們認為石頭城很像歐洲史書上記載的古代以色列國王所羅門的某些聖殿,很可能就是在《聖經·舊約》中提到的所羅門國王的金礦所在地。而衛城就是模仿所羅門國王在摩利亞山上修建的耶和華殿建造的。那座橢圓形的大圓牆則是為了模仿古埃塞俄比亞女王示巴訪問所羅門時在耶路撒冷住過的行宮而建築的。

這種主觀臆測,一度激起了歐洲人到石頭城尋找黃金的狂熱。不少歐洲人來到石頭城後,雇傭當地的馬紹納人,配以舶來的先進機械在寶貴的遺址上四處亂挖,掘地三尺,把珍貴的文物劫掠一空。除了堅硬的花崗岩石塊,其他的一切能拿走的都被拿走,所有那些有可能說明曆史真相的文物資料,在還沒來得及真正被仔細研究之前,就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

在後來的歲月裏,人們在“津巴布韋”的周圍發掘出大量的文物。其中有奇怪的生產工具、鋒利的作戰武器和精美的裝飾品,還有一些是來自遙遠的中國陶瓷碎片、阿拉伯地區的玻璃珠子、波斯的彩色瓷器以及印度佛教念珠等。

由這些出土文物至少可以看出,消失於遙遠年代的石頭城曾經與古代的華夏、阿拉伯、波斯和印度有過悠久的文化和貿易往來。而眾所周知,在中國、阿拉伯和波斯的曆史典籍中有關大津巴布韋的記載卻極其鮮見。

也許,這些舶來品是從第三者手中轉手貿易而得,那麼這些第三者又是一些什麼人呢?我們無從知曉。由壯觀的大圓錐塔就可以看出,其建造壘砌技術已達到了很高的程度,也就是說,圓錐塔的建築技術足可以用文明的字眼來形容。圓錐塔的建設者們在很早以前就已經掌握了建築學、幾何學、力學等方麵的高深知識。

這一座座大大小小、遠遠近近的石頭建築究竟是用來做什麼的呢?人們至今也沒有弄明白。直到現在,所有的隻是猜測,有些人認為這裏可能是一個業已消失的古老王國的皇城,也有人認為它隻是一個巨大的宗教場所。與其他文明遺址不同的是,所有這些石頭建築上都沒有任何文字,也沒有雕刻的圖案或壁畫,在這方麵與美洲的瑪雅城或東南亞的吳哥寺上成片的浮雕迥然有異。而流傳下來的世界文典中又沒有任何記載,真可以說是無跡可尋。與此相關的問題隻能是,何種人在何時運用何種工具和方法來營造了這座宏大瑰麗的石頭城?石頭城的建造者與當今生活在津巴布韋的馬紹納人和馬塔貝萊人有什麼樣的淵源關係?如果它的建設者是外來人,為什麼他們又在某一天突然遺棄了這個地方呢?

由於1830年當地曾發生過著名的祖魯戰爭,人們由此推測,居住在大津巴布韋的原居民都被全部趕走了,那麼他們又遷居到何處了呢?令人不解的是,現在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隻不過是馬紹納族的一個分支——卡蘭加人。他們大多數仍舊居住在非洲低矮、簡陋的傳統窩棚裏,其日常生活和宗教儀式與這些巨大的石塊毫無關係。

20世紀初,關於上述問題,歐美國家的考古學家展開激烈的爭論。英國考古學家麥基弗認為,大津巴布韋的建築風格絲毫也沒有古代東方或西方歐洲任何時期的痕跡,因此它隻能是出自非洲原居民之手。而另一位英國考古學家霍爾卻認為,自古以來非洲原居民就沒有修建石頭建築的傳統,在非洲其他地方也找不到相同的例子,因此,大津巴布韋決不可能是非洲原居民所建。兩派學說都有支持者,但都苦於缺乏證據,誰也無法說服對方。沒有人統計過需要多少工人、工作多少時間,才能使這樣一座偉大的文明古城屹立在非洲茂密的叢林中,也許他們是懷著對統治者至高無上權力的崇拜,才在這裏建造令後人歎為觀止的神秘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