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麥秸垛時,必須過三遍杈才能上垛。至於原因,在父親給我們講的故事裏。以前,村裏有一個姓於的人,以燒磚為生,每年要收購大量的麥秸做為引柴。人們以為曬幹揚淨的麥秸裏不會再有麥粒了,誰知這位姓於的老人每年都會從收購的麥秸中篩下一百多斤麥子。一百多斤麥子,在當時可不是小數目。
一晃,十幾年過去了。所有這些,都已成為過去,成為曆史,隨著機械化的腳步,鐮刀、碌碡、打麥場已退出了曆史舞台,但有時,那時的情景,那個時候的生活和勞動的快樂,卻又像陳年老酒,品上一口,還是蠻有滋味的。
這天,麥收之後家鄉的一位朋友來看我,我就說起了麥秋時的勞累和艱苦,不想,這位朋友竟笑了:“你那是老黃曆了,現在都用上了聯合收割機,十幾畝的麥子,一兩天、最多三兩天就收家來,整個麥秋四五天就完事了,又快又輕鬆。”
看著洋溢在朋友臉上的喜色,我不禁感慨於最近十幾年農村變化之快,農民得到的實惠之多,心裏十分高興。現在的麥秋,農民再也不用麵朝黃土背朝天,起五更睡半夜,腰酸腿疼了。坐在家裏,打軋好了的麥子就會運到家裏來。
閱讀與寫作是改變精神品質的文化生活,也是自我教育,抵達精神深處的靈魂生活。選擇閱讀與寫作是我生命的享受,沉寂在閑暇快樂中,尋找愛好與樂趣的生活習慣和方式,這不僅是擴展自己的視野和思想,而又享受著文化教育智慧的啟蒙,培養了精神品位和文化素養。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多讀好書才能使人精神境界淨化,視野開闊,思維活躍,“勞於讀書,逸於作文。”讀著,品著,心裏充滿了甜、靜、美的感覺。尋找恬適與寧靜,不讓浮華占據我的思維,秋的涼爽與愜意,更幻想著風兒做扇、搖曳的葉子伴舞,讓我在季節的愛撫中渡過。
思索生命的來去,親眼目睹自然世界“生如夏花之燦爛,死如秋葉之靜美”,生命注定著一個過程,最終一切安歸於泥土。在生命裏,記取或遺忘,求一種以文字的溫婉的狀態,守一窗歲月的靜美。
在紛雜的塵世,紅塵繾倦,俗事糾纏,能博得一份超然物外的心境,享受一份馨純的寧靜,遺忘那些薄涼的歲月,喜歡這種素淨淡雅的感覺,為安靜的夜增添一分純粹的情感,是一種境界的美,一份淡然的美,一種靜謐的美。
我詫異內心的追求與事物感知的反差,物隨心而動,心有境而生,回味季節,秋既有灑脫率性的美,又有淒清寂寥的美,給人帶來的是一種孤傲和淒涼的雙重別樣心情。人需要恬靜的港灣,休憩的泊岸。文字,是心情,是記憶;是經曆,也是回首,更是靈魂的歸宿。唯有經過文字的墨香洇染,才能更好地摒除庸俗,煉就屬於自己的菩提光陰。
喜歡文字,在孤獨中孕育優雅,清寂中沉澱內蘊。喜歡文字的人,都由內向外散發出一股濃淡相宜的書香氣。滲透骨子裏優雅、深邃的美,也是積澱文化修養與生活品質的體現,更是一種積極而儒雅的生活狀態。做優雅的人,應該是一生中最崇高的境界。用優雅的心境去親近自然,美麗而深意;用優雅的心情了解社會,淳樸而深情;用優雅的姿態去接納世界,寥廓而深遠。
人一生,要有自己喜愛與興趣。當排遣蕪雜心緒之時,將心安放在清幽的文字裏,品讀精彩傾心的美文,共鳴的文字,使靈魂跟上腳步,如嗅靜默綻放的幽蘭,一襲花香撲鼻而來,似淙淙流淌的清溪,陣陣清涼撲麵而來,沁肺入心。
我逐漸地養成愛讀書、寫文章的嗜好,修身養性的誌趣。時光清淺,抒寫一篇真情實意的散文,是最好的心音傾訴與心靈的撫慰。當心中鬱積的話語無處訴說時,文字就是最熨貼心靈的夥伴,當聽話的字符在指尖流淌出來,鬱悶的心事得到釋放與排泄,布滿的愁雲,風輕雲淡地散開。
靈魂在文字裏徜徉,心在文海中洗滌,感受風輕雲淡的清麗,感應舒適淡雅的情懷,何其的樂哉,何等的愜意?與書纏綿,與字繾綣,在寂靜的流年裏,日子是明麗豐滿的,步履是踏實輕盈的,容顏是年輕光亮的,心性是清靈透澈的。
以文字的溫婉,守歲月的靜美,悄悄獨享一份素簡的心境,用文字的熱情,捂暖涼卻的回憶,追懷一筆美好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