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文化傳播過程中,普遍存在這樣一個理念:凡是對麵來的,都是命裏有的,所以要忍,要認賬。逆來順受,不但可以消業,還可以增加福報。有人還把“忍”定義為最高境界。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麵對侵略,我們不但不能抵抗,而且還要心存感激。因為他們在給我們消業,在給我們增加福報。真的是這樣嗎?這不是在等待著亡族滅種嗎!
這裏我們可以看到:僵化思維和固化眼光的危害有多大。如果按照這種觀點下去,強者可以名正言順地倚強淩弱。況且事情的發生,原因有很多。並不是單一的,像很多人說的那樣,可能隻有一種。難道就不能是侵略者在製造惡業或者繼續先前的惡習嗎?這種忍受服從,不是典型的縱容嗎!
當遇到不平事,常用:忍一時之氣,可免百日之憂;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等等,來安慰自己,以獲得暫時的心理平衡。恰恰當忍成為習慣,就會失去原則,會形成典型的奴才性格,可以任人宰割,而且還認為理所當然。
回顧一下曆史,為什麼在國難當頭,民族危難之時,委屈求全者、漢奸、賣國者,會那麼多?就是深植於人們頭腦之中的傳統觀念在作怪。
有的傳播機構,打著傳統文化的幌子,不傳播主流的儒釋道思想,在暗地裏傳播某善人的思想,還不允許提名。當仔細研究發現:主要是教人怎樣做,屬於典型的行為學。看似成體係,實則不通透、不完整,還有概念不清、邏輯矛盾等問題。
此外,哭鬧發泄、封閉止語的辦學方式,所傳播理念還存在邏輯混亂、概念不清、觀點錯誤等等問題。但是從表麵上看形勢大好,看似有效的表麵效果,給人一種表麵繁榮的假象,而潛在的問題卻很多,所以更大的危機還在後麵。
再加上最近幾十年的改革開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又把金錢這個魔王放了出來,把人們的眼光導向經濟和利益,這樣的價值定位,使文化變革取得的成果,在短短的時間內,付諸東流。多少有識之士和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要砸碎的傳統,又被請了回來,並披上了合法外衣,可以名正言順、堂而皇之地登場了,大有揚眉吐氣、東山再起之勢。
這樣一來,傳統流毒與現代魔王實現了“雙劍合璧”。真可謂:屋漏又逢連夜雨。如此關鍵時刻,生死攸關之時,將是對人類的一次重大考驗。
朗朗乾坤,茫茫宇宙。滿天星鬥就像千萬雙眼睛,時時在注視著人類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俗話說:人人心中有杆稱。的確,人心就是一杆稱,時時在監督,時時在稱量;無形中規範著人的想法和言行;時刻在提醒人類:什麼可為,什麼不可為;無人能逃脫內心的監督和審判。
曆史發展到今天,人類經曆了風風雨雨,世界經曆了滄桑巨變,時間老人正在用事實驗證著真理。真正的文化經得起檢驗,它將以頑強旺盛的生命力,戰勝謬論,戰勝邪見。還世界一片藍天,還人心一片清明。使社會和諧有序,讓人們真正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幾千年來,有個非常特殊的詞彙常掛在中國人嘴邊,那是修身最高的境界——“慎獨”。“慎獨”最先見於《禮記·大學》和《禮記· 中庸》。《禮記·大學》“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禮記·中庸》中言曰:“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何為慎獨呢?流傳於普通百姓之口的很多俗語,如“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為人不做虧心事,夜半敲門心不驚”,“舉頭三尺有神明”等等,也都或多或少地包含了慎獨的意思。關於慎獨,中國的儒家學派曆來十分重視,並把它視作一個人道德行為是否高尚的最終衡量標杆。而就當今時代和當前的年輕人而言,我對於慎獨的個人理解是,一個人在沒有人監督,自發自願保持個人高尚的道德品質,在能做各種壞事可能性的情況下,不做壞事,在能不做各種好事可能性的情況下,仍然做好事,這就是——慎獨。
在初中時我有一位同學,上學時馬路上沒車周圍也沒有其他人,但他遇到紅燈,他也會停下來等紅燈變綠再過去。在當時其他人看來這個人很傻,大家認為不受監督的道德就不需要遵守,但是放到現在看來,不管出於什麼,他確實做到了慎獨。慎獨的意義應該僅僅出於自身,動機出於外物就不叫慎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