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年少不知愁滋味,覺得“慎獨”這兩字很厲害,可以玩味很久,覺得慎獨提高了人生境界,其實是自欺欺人。上大學看過了很多人和事以後,不進則退,慎獨開始是謹言慎行,常思己過。古人提倡慎獨,不僅僅在於追求個人修養境界的崇高,還包含了防患於未然的謹慎,大有深意,值得我輩深深體味。曾國藩在逝世前的一年零一個月,總結了自己一生的處世經驗,寫了著名的“日課四條”,即:慎獨、主敬、求仁、習勞。在這四條之中,慎獨是根本,是“體”;其他三條是枝葉,是“用”,慎獨則心安。
如何做到慎獨呢?《菜根譚》中有言道“夜深人靜獨坐觀心,始覺妄窮而真獨露。每於此中得大機趣,既覺真現而妄難逃,又於此中得大慚忸”。我認為,首先毋自欺也,不要自己騙自己,真誠的麵對自己,錯了就改不要找借口;其次,不要流於表麵,是做給自己看的而不是為了得到別人的褒獎;最後,合理的控製自己的私欲,抵製不好的欲望產生。
人們對未知的東西總會加以自己的想象,認為地球是平的就覺得永遠走不到盡頭,認為地球是圓的就可以打一個洞直通另一邊。就像有些人會因為想要做到慎獨就開始遠離人群、不去交際,以此來追求自己口中的“慎獨”,獨立思考有助於讓人發現自己的問題,那麼我們要做的,不是抑鬱,不是恐懼,而是應該正視問題,並想辦法解決問題,從中磨煉自己的思維能力、磨煉自己的行為能力。
慎獨,慎在謹慎,慎在自我,慎在知行合一,慎在無常。
那些看山不是山的歲月,總會在山石的麵目下找到開解,那些獨坐的憂思與憤懣,也可以在時光和夜色的大背景下獲得新生。當所有侵占我身體觸覺的瑣碎全部遠離,我的獨行才剛剛開始,在一切開始之前,請不要叨擾我的獨坐。總有一些束縛,需要自我去解,而總有更多的束縛,需要更敏銳的靈魂去超脫。
一杯茶,一盒煙,一台筆記本,構成我獨坐的形式。一縷風,一點光,一陣思索,我仿佛在和理想對話。誰說理想是用來實現的,他早已存在我的心裏,融入我的生命。我一行動,就浮現在我的行動軌跡中。除此之外的,都不叫理想,最多能被叫做成功。成功的人到處有,成功的方法也到處都是,但能被獨坐看上的,都不是、都不應該是。
獨坐是自我的開解,也是自我的散發,既承認客觀事實,也飽滿創造的熱情。生命的實用性是生活,生命的裝飾性則是藝術,獨坐將兩者分開,如此清晰的分門別類。時光的可貴並不在於長短,並不在於年華,而在於人的心靈是否真實感觸著周遭的變化。獨坐這一行為很好的將生活的一麵卸下,並主動關照內心,給昨天做一個歸納,為明天埋下更多期許。人不全是靠身體活著,更多的來自心理暗示,你以為自己很健康,那麼你就會很健康。
有多少潮水般的往事與日常的瑣碎,捆縛著本該細膩的睡眠,它們糾纏著你的心,試圖將你原本活脫的部分扼殺掉。我獨坐著,像一隻雀鳥,飛到了密林深處,我慢慢找尋著可以供我棲息的樹梢。風華正茂,我是那棵等待季節的桂花。生活氛圍的無趣,碎片時光的無聊,無數來自同一價值觀的洗腦,無數次想要把我擊倒。我想要呐喊,想要飛翔。罅隙裏生長,誰都知道那是一顆草難以阻擋的宿命。
我知道,獨坐也許是沒有價值的,不能帶給你榮譽,不能賜給你幸福。但它消耗掉了多餘、沉重、激進、渾噩的睡眠般生活,就像被雕刻家一一剔掉的石塊,棱角才慢慢豐富而深刻。這麼說,我的獨坐是有意義的,隻是意義不在遠方,而在當下。願意認真活著的人,一定是愛生活的人。愛生活就是既能豁達地接受命運降臨的困境,又能在此境中飽滿熱情,活出自我的色彩。生命的每一刻並非都是精彩的,但站在生命的高處看,每一刻執著認真而又充滿本性的身影,都是熠熠生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