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放下自在(2 / 3)

黃新倒是挺上心,一般都是由江春水做方案,然後黃新組織幹部村幹開會布置任務,書記鎮長從來不過問,由著這向來不怎麼討喜的一老一少鬧騰。

這些天雙峰鎮的幹部職工分成二十多個組,馬不停蹄的忙著下村進戶。雖說主官不上心,隻是個副鎮長在張羅,但是區市縣一路安排下來的工作任務任誰也不敢掉以輕心、等閑視之。

這次的扶貧跟以往有所不同,舍棄了由村幹報名單的慣例,而是采取村民申請—集體評議—鄉鎮審核—縣級評定的做法,同時參照了貴州那邊的經驗,把家庭情況細化成大大小小十多個打分項目,根據分數高低界定貧困人口。

這樣一來就最大限度的杜絕了出現村幹優親厚友之類的問題,相對公平公正一些。不過問題也不少,那就是許多群眾分數差距隻在毫厘之間,完全拿分數去衡量取舍,不免不太實際。

工作開展得倉促,縣裏總共也沒做幾次培訓,任務就紛迭而至。連江春水這個名義上的扶貧辦負責人都有很多政策、程序還沒吃透摸準,就更別提其他那些照本宣科、隻管有樣學樣的人了。

這幾天,谘詢的電話響個不停。大部分人都是簡單看了看資料就進村的主,一碰到問題解答不了就隻好打電話給江春水。江春水接電話接到手軟,這還是其次,很多問題現有的文件政策根本沒有細化說明,落到現實操作層麵往往難以界定和統一。

江春水很多問題也不敢妄下定論,隻好打電話給縣扶貧辦谘詢求助。不過,縣裏麵也好不到哪裏去。大家都是半斤八兩,在文件裏翻閱了半天,十個人出來解釋就有十種不同的說法,弄得鄉鎮嗚呼哀哉,根本無從下手。

群眾是學習和適應能力最強的物種,他們最懂得觀察風向,也最懂得隨波逐流的道理。

原先大部分人都在觀望,政府幹部下去磨破嘴皮子也沒見人主動過來領申請材料,生怕自己做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惹來左鄰右舍的風言怪語。

“以前政府搞扶貧,年初填個表,一年到頭屁都不見發一個,還平白背了一個貧困戶的名頭,搞得兒子老婆都難討。這種傻事我才不做呢!”

“我估計啊,這回還跟以前一樣,咱就別做那出頭鳥出醜了,看看人家申請不申請先,大家申請我就跟著申請。”

大家都這麼想,都等著旁人出頭自己好有個理由跟著上去占點便宜。

不過隨著新聞裏,精準扶貧四個字提到的頻率越來越多,群眾終於坐不住了。

老百姓別的不信,就信新聞聯播。

一時間,主動申請貧困戶的人如過江之鯽,迅速領光了之前準備的申報材料。起先進村狗都不理的政府幹部, 現在剛進村口就得被蜂擁而至的村民給淹沒。

群眾參與度高是好事,但無形中也讓準備不足的雙峰鎮黨委政府措手不及。

5+2,白加黑,幹部職工又拿出了當年搞林改工作的勁頭,吃住都在鎮裏。大家發朋友圈都是清一色的“不是在村裏,就在下村的路上。”

可能是見加班太多了的緣故,何斌格外開恩,周五的時候在縣城定了幾大桌犒勞這段時間沒日沒夜搞扶貧的兄弟姐妹。

江春水先去扶貧辦送了一份材料才趕去飯店,到的時候,除了幾位主要領導,其他人都差不多齊了。

各站所的負責人坐在一塊湊成兩桌麻將,忙得不亦樂乎。黃英、劉帆她們一群年輕人聚在一起,唧唧咋咋說個不停,氛圍顯得頗為熱烈。

江春水哪邊都融不進去,隻好找了個不太顯眼的角落坐下玩手機。

“水哥!怎麼一個人坐這裏?”一個廋得像竹竿的男子冷不丁的走過來,重重在江春水肩膀上拍了一下,大大咧咧的嚷嚷道。

江春水看網文正入迷,相當不滿的剜了一眼被鎮裏年輕人戲稱為“楊老板”的男子。

楊老板原名楊明陽,是鎮裏去年剛聘用的“緊缺人才”。

說是緊缺人才,其實也不過是左江自己弄出來的噱頭,性質同村官差不多,合同都是三年一簽,不過省了公開招考這一環節,全權由縣人社局負責招聘工作。“緊缺人才”待遇不錯,除了沒有編製之外,跟公務員其實相差不多。所以自打縣裏別出心裁的整出這麼一個幺蛾子,縣裏那些退居二線的老領導們家裏那些整天無所事事的衙內們總算有了一個落腳的地方。江春水就曾不無惡意的揣測,縣裏的這一創新舉措未嚐沒有解決退休幹部家屬就業問題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