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長的足跡化石
20世紀90年代,一個由美國丹佛科羅拉多大學恐龍足跡專家馬丁·洛克萊教授率領的古生物考察隊在位於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邊境上的一片泥灘上,發現了迄今為止所發現的世界上最長的恐龍足跡化石。其中,有5串足跡都比過去在葡萄牙發現的延伸了147米的世界最長恐龍足跡還要長,其長度分別為184米、195米、226米、262米和311米。
這些足跡是由20多條巨齒龍留下的。巨齒龍是一種與霸王龍相似的食肉恐龍,但是它們生活在距今1億5千5百萬年前的侏羅紀晚期,那個時候霸王龍還沒有出現呢。
新發現的足跡與過去在北美洲和歐洲發現的巨齒龍的足跡非常相似,說明在侏羅紀晚期的時候巨齒龍的分布範圍很廣。
每個足印的大小與霸王龍的足印差不多,有60多厘米長。足印還顯示其足後跟比較長。足跡顯示的跨步長度表明,這些巨齒龍的身體隻比一般身長在12.2米左右的霸王龍略微小一點。像所有的肉食恐龍一樣,巨齒龍的足跡顯示它的一隻腳的足印並不落在另一隻腳的前麵,而是在左右足印之間有90多厘米寬的間距。科學家據此推測,巨齒龍很可能像鴨子那樣搖搖擺擺地走路。
無止的探索
把化石視為妖怪的時代過去了,但前人留給後來者的謎仍然很多。運用居維葉提出的方法,越來越多已絕滅的動物重新現身,其中之一就是“恐龍”。英國人曼泰爾經過畢生探尋,得知恐龍與如今的蜥蜴極為相似。可是第一個把這種遠古的大爬蟲命名為“恐龍”的卻是另一位英國人歐文。歐文1804年生於英國的蘭開斯特,精通解剖學,1836年被任命為教授,成為當時英國科學界的領袖人物。“恐龍”Dinosaufia一詞的前半部分源於希臘文“deinos’,意為“可怕”;後半部分的“Sauros”意為“蜥蜴”。到1841年,學者們一共確認9種中生代爬蟲類動物,其中有兩種是歐文發現的。歐文認為,這些化石爬蟲不應和當今的爬蟲同在一目,更不應歸在同一科,它們不是古代的鱷魚,也不是古代的蜥蜴,它們是獨特的爬蟲類動物,屬於早已從地球上滅絕的龐大族群。為了弄清這個遠古生物族群的生存狀態,150年以來,學術界因種種問題爭論不休。
我們要說的是,麵對遙遠的時空,人類的探索永遠不會停止。
最後滅亡的恐龍
作為一個大的動物家族,恐龍統治了世界長達1億多年。但是,就恐龍家族內部而言,各種不同的種類並不全都是同生同息,有些種類隻出現在三疊紀,有些種類隻生存在侏羅紀,而有些種類則僅僅出現在白堊紀。對於某些“長命”的類群來說,也隻能是跨過時代的界限,沒有一種恐龍能夠從1億4千萬年前的三疊紀晚期一直生活到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
也就是說,在恐龍家族的曆史上,它們本身也經曆了不斷演化發展的過程。有些恐龍先出現,有些恐龍後出現;同樣,有些恐龍先滅絕,也有些恐龍後滅絕。
那麼,最後滅絕的恐龍是哪些呢?顯然,那些一直生活到了6500萬年前的大滅絕前的“最後一刻”的恐龍就是最後滅絕的恐龍。它們包括了許多種。其中,素食的恐龍有三角龍、腫頭龍、愛德蒙托龍等;而肉食恐龍則有霸王龍和鋸齒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