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廣袤無垠的大海上航行,最大的遺憾莫過於眼睜睜地看著那清澈碧藍的海水卻不能飲用解渴。於是,常年生活在海洋上的水手、漁人,渴望能有那麼一個似水井的寶貝,隻要將這個寶貝往大海裏一放,那又苦又澀的海水就變成甜美可口的淡水。
最先提出這個大膽而美好設想的,是中國宋朝名叫周密的人。
他寫了本《癸辛雜談》,描寫了一個會造淡水的“寶貝”的故事。
故事裏,有一家雜貨店,院子一角放著一個奇特的東西。說它像大缸,可是沒有底;說它似煙囪,卻又太粗大。再仔細一看,發現它非竹亦非木、非金屬亦非磚石。店主也叫不出它的名字,不曉得它的用途。因此,一直將它丟在牆角。
有一天,一名海船商人路過此地到雜貨店選購物品,用然發現這一行物。他看了又看,摸了又摸,舍不得離開。
店主好奇地走來,問商人買不買此物。海商忙說:“買!你要多少銀子?”
店主想敲這海商的竹杠,就說:“這是我店祖傳的物品,非十兩銀不賣。”
海商二話沒說,付了十兩銀,就叫人將奇物抬走。
店主納悶問道:“你花那麼多銀子買此物何用?”
海商告之:“這是一件寶貝,名字叫‘海井’,是一口專造淡水的井。在海上,隻要將它放到海裏,就不愁沒有淡水喝。”
說完,海商又取出一百兩銀,贈給店主。
這畢竟是人們的美好想象和傳說。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今天人們已造出了海水淡化機,將“畫井解渴”的想象變成了現實。可是茫茫大海中,有沒有淡水呢?
1489年,意大利出生的航海家哥倫布在完成了第三次橫渡大西洋的航行之後,向人們談起這樣一件事:在這次航行中,當他的船航行到南美洲委內瑞拉的奧裏諾科河口外麵時,船上的淡水幾乎用盡了,幹渴難忍的船員們為了爭奪一點淡水而毆鬥起來。激戰中,一名船員被扔進大海。同情這名船員的人急忙拿起救生圈,正準備拋給落水的船員時,隻聽見這位落水船員驚奇地叫著:“淡水!淡水!”他不時喝著海水,又揮動雙臂呼喊著。船員們頓時停止了毆鬥,有的拿著水桶汲水,有的幹脆跳入海中喝個夠。
由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委內瑞拉的奧裏諾科河口附近的海麵上,有一塊淡水區。
在海裏遇見淡水河的事還有呢!曾經有一支日本捕魚船隊在南美阿根廷沿岸作業。當時,正值阿根廷革命戰爭爆發,船隊不準靠岸補給,隻好在拉普拉塔河口外麵拋錨。幾天過去了,船隊的食物、淡水快用盡了,隻得向岸上發報求救。很快,阿根廷派交通艇送來了糧食、蔬菜,卻沒送一滴淡水。船隊隻好再次向岸上發出了請求補給淡水的電報。回電卻說:“貴船即在淡水之中。”
“什麼?我們明明錨泊在海上,哪會是在淡水中?”船員們將信將疑地提上一桶水一嚐,果然是淡水!
可見,這裏又是一塊淡水區。
人們還發現,美國佛羅裏達半島以東海麵上,也有一塊直徑約30米的淡水區。看上去,它的顏色和周圍海水不大一樣,仿佛是深藍色的軟緞上鑲了一塊圓圓的綠寶石。摸一摸,它的水溫和周圍的海水也不一樣,捧上一掬嚐嚐,一點兒也不鹹。
如今,隨著遙感技術的發展,人們利用紅外航空攝影,又找到了許多大海中的淡水河。如日本著狹灣和千葉縣東京灣側一帶海域就有淡水區。據查,僅太平洋夏威夷群島附近淺海區就發現了200多處淡水滲水點。
在中國閩南的漳浦縣古雷半島東麵,有一個盛產紫菜的小島叫菜嶼,距菜嶼約500米的海麵上也有一處奇異的淡水區,叫“玉帶泉”。在廣袤的大海中,四周海水皆成,而唯獨此處是淡水,過往的船隻都到這裏補充淡水,以解燃眉之渴。
說起這個“玉帶泉”,還有一段民間傳說。據《漳浦縣誌》記載:相傳南宋行將滅亡時,楊太後攜趙富、趙百二子由海路逃到福州,與陸秀夫、張世傑等大臣會合。後因元兵攻破了建寧府,福州危在旦夕。楊太後、陸秀夫等人率萬餘名士卒,乘船出海,打算遷到廣東崖山建臨時行宮、船行至萊嶼時,晨飲乏水,楊太後就取少帝王帶投入海中,並祈禱曰:“天未亡宋,願海中湧出甘泉。”話畢,甘泉即出。後人稱作玉帶泉。
這段傳說顯然是沒有科學依據的。那麼,大海中的淡水河是怎樣來的呢?
原來,瀕臨海洋的陸地表麵滲入雨水後,如果地下的透水岩層或裂隙向海裏傾斜,而且海底岩層又有不透水層,那麼,滲入地下的水就會形成一個河流。在重力的作用下,這條河流就流入海底的地層下麵。一旦遇到出口,地下水就會像泉水一樣噴湧而出。像美國佛羅裏達半島那塊淡水區的海底,是一個鍋底狀的小盆地,盆地中間深約40米,周圍的深度為15~20米。盆地中央有水勢極旺的淡水泉,晝夜不停地向海裏噴湧著泉水。據科學家考察計算,這個海中淡水泉湧出的水量為每秒40立方米,要比陸地上的泉大得多。就這樣,泉水在海中日夜噴湧,在風力流的影響下,從泉眼斜著上升到海麵,從而形成了奇特的海中淡水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