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湖泊是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用水的重要水源之一。工業生產離不開水,每噸工業產品的用水量,鋼為30~40立方米,紙為200~300立方米,化纖為3000~5000立方米。一個100萬人口的城市,每天生活用水量就達幾十萬立方米。隨著生產的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湖泊作為生產和生活用水的水源,需水量將會日益增加。現在不少火電站、化工廠和自來水廠等廠礦企業就是建立在湖濱,以湖水作為供水的水源。
中國的淡水湖泊就其總體評價而言,目前仍保持著礦化度低、硬度小、溶解氧豐富等良好的水質條件,最適宜作為供水的水源。長江中、下遊平原地區的湖泊,礦化度變化在39~250毫克/升之間,白洋澱為500毫克/升左右,滇池為200~500毫克/升之間。但由於湖泊是一個換水緩慢的水體,如果含有汞、砷、酚、鉻等有毒物質的工業廢水不經過淨化處理就直接排入湖內,那麼必定會導致湖水的汙染,危害生態環境,破壞湖泊資源、不利於湖泊的綜合治理與利用。因此在利用湖泊水資源時,應保護湖泊的生態環境,防止湖泊的汙染,這是關係到人民健康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大事,不能等閑視之。
鹽湖資源
夏天在青藏高原上,人們有時可以看到在藍天白雲下,青翠的山巒與銀海雪原交相輝映的壯麗圖景。其實,這“銀海雪原”並非真正的冰雪,而是鑲嵌在高原上的一個個鹽湖。
中國的湖泊,按湖水礦化度的高低,可分為淡水湖、鹹水湖和鹽湖三類。淡水湖的礦化度小於1克/升,鹹水湖礦化度為1~35克/升,礦化度大於35克/升的則是鹽湖。
西北內陸區不少湖泊,由於遠離海洋,氣候幹燥,降水稀少,湖水日益濃縮,湖水礦化度普遍較高,多屬鹹水湖泊。如中國最大的內陸湖泊——青海湖,礦化度為13.1克/升;青藏高原的奇林錯礦化度為26.8克/升,昂拉仁錯的礦化度為15.8克/升;岱海的礦化度為2.6克/升;新疆博斯騰湖的礦化度為1.6克/升,烏倫古湖的礦化度為3.4克/升等。這些鹹水湖大多是硬水或極硬水,既不能飲用,也不宜作為工農業的水源。
湖水在自然循環過程中,如果蒸發量大於降水量和流域內的來水量,水中所含的鹽分濃度就會越來越大,湖泊將逐漸變為鹽湖。這種由內陸淡水湖和鹹水湖演變而成的鹽湖,稱之為大陸鹽湖。大陸鹽湖中所溶解的各種鹽分達到飽和或過飽和狀態,就會有結晶鹽類析出。有些難溶性的鹽類,如碳酸鹽(方解石、白雲石、天然堿等)、硫酸鹽(芒硝、石膏、白鈉鎂礬等)便先行結晶沉澱下來。當湖水進一步濃縮時,就會產生氯化物類型(主要是氯化鈉)的鹽類沉積。那些易溶性的元素如鉀、鋰等,有的則仍然殘留於鹵水中,構成重要的液體礦床。鹽湖中的鹽類由於成分不同以及結晶沉澱時的環境條件差異,呈現出各種各樣的結晶形態。有的像蘑菇,有的像珍珠;有的色白,透明如水,光澤似冰;有的是淡黃色、繹紅色,宛若寶石,晶瑩閃亮。真是千姿百態,五彩繽紛。
鹽湖是湖泊發展到老年期的產物,它富集著多種鹽類,是重要的礦產資源。
1.鹽湖形成的主要條件。鹽湖之形成,需要一定的自然條件,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兩點:
(1)幹旱或半幹旱的氣候。在幹旱或半幹旱的氣候條件下,湖泊的蒸發量往往超過湖泊的補給量,湖水不斷濃縮,含鹽量日漸增加,使水中各種元素達到飽和或過飽和的狀態,在湖濱和湖底形成了各種不同鹽類的沉積礦床。例如海拔2600~3200米的柴達木盆地,深居內陸,四周為綿延的山脈所屏障,又常年在中緯度西風環流影響之下,水汽的輸送量和降水量都很稀少,空氣幹燥,是一個典型的內陸荒漠盆地。位於盆地東北緣的茶卡鹽池,年降水量約210毫米,盆地中心的察爾汗鹽湖年降水量僅30毫米左右。這裏的蒸發量遠遠大於降水量,這樣的氣候條件,對於鹽湖的形成顯然是十分有利的,因而在盆地內部分布了眾多的鹽湖。氣候如極度幹燥,終年無雨,或者降水稀少,亦是不利於鹽湖的形成。例如在新疆塔克拉瑪幹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內部,沙丘綿亙,地表無徑流產生,鹽類呈分散狀態,這些地區就難以形成鹽湖。
(2)封閉的地形和一定的鹽分與水量的補給。封閉的地形使流域內的徑流向湖泊彙集,湖水不致外泄,鹽分通過徑流源源不斷地從流域內向湖泊輸送。在強烈的蒸發作用下,湖水越來越鹹,鹽分越積越多,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鹽湖。
在鹽湖地區,常常可以看到環湖有一圈圈銀白色的鹽帶,宛若戴在鹽湖上的美麗項圈。這種自然現象,是鹽類物質自流域向鹽湖遷移的一個有力的證據。因為溶解於水體中的各種鹽類從流域向鹽湖的遷移過程中,水分逐漸蒸發,濃度不斷增大,一旦達到飽和或過飽和狀態,就會產生沉澱作用。但是由於各種鹽類的溶解度不同,因而呈現出一定的沉澱順序,從物質來源的上遊到鹽湖之間,各種鹽類沉積物有明顯的環帶狀分布規律。例如在昆侖山北麓的一些鹽湖地區,靠近山區的地段為硼鹽帶,近湖地段為芒硝帶,湖內則沉積有食鹽和光鹵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