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湖不僅可以形成於大陸,也可由海灣演變而成。浩瀚無垠的海洋,每升水中的平均含鹽量為35克。如果海灣因沿岸帶沙壩的逐漸發展、擴大而與海洋隔離,成為封閉狀態,兼之氣候幹燥炎熱,水體在強烈地蒸發作用下,鹽度將不斷增高,最後也會形成鹽湖,產生各種鹽類沉積。這種由海灣演變而成的鹽湖,稱為海成鹽湖。中國近代的鹽湖,均屬於大陸鹽湖。
2.鹽湖的分布。從鹽湖的形成條件可以看出,鹽湖是具有明顯的地帶性分布規律的。
中國是世界上鹽湖最多的國家之一,鹽湖的分布幾乎全部集中在廣大的內陸區域。從東北的吉林省起,向西綿延,經內蒙古、寧夏、甘肅、新疆、青海,直至西藏,在全國約1/2的遼闊土地上,星羅棋布地分布著數以千計的鹽湖。其中,被稱為“鹽湖之家”的青藏高原,就有數百個鹽湖,被譽為鹽的世界。
就地理位置而言,中國的鹽湖大致處於北緯30°~50°之間,屬於世界著名的亞、非、歐大陸鹽湖帶的最東緣,稱之為中國鹽湖帶。鹽湖比較集中分布在青藏高原和蒙新高原的山間盆地或高原閉流窪地之中,西藏的紮布耶茶卡海拔4400米,多格錯仁(茶卡錯仁)海拔4814米,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大鹽湖;新疆的艾丁湖位於海平麵以下154米,是中國海拔最低的鹽湖,位置之低居世界第二位。
中國為數眾多的鹽湖,由於它們所處的地質、地理環境的不同,其所經曆的發展、演化階段皆有著一定的差異。有的鹽湖的上層湖水鹽分濃度很大,而湖水很淺。這種湖水是飽和狀態的鹽類溶液,礦化度一般在300克/升左右,比重在1.2上下,水深多在0.2~0.3米,超過1米的較為罕見。鹽湖水色碧綠,清澈晶瑩,令人心曠神怡。在鹽湖表層水的下麵,則是五彩繽紛的各種結晶鹽類。例如柴達木盆地內的達布遜鹽湖,湖水麵積210平方公裏,平均深度僅0.56米,最大深度也隻有0.96米。
有的鹽湖是業已幹涸的幹鹽湖,亦稱為固體鹽湖,湖水(鹵水)賦存於鹽類沉積物的晶隙中。整個湖麵為白色的結晶鹽類所覆蓋,猶如銀裝素裹,耀眼奪目。而有的鹽湖表麵受長期風沙侵蝕的影響,鹽類和泥沙混雜,凝結成褐色鹽蓋,其下才是雪白晶瑩的鹽粒。由鹽類沉積所形成的巨大鹽蓋,堅硬異常,頑若岩石。經力學試驗,每平方厘米可以承受14公斤以上的壓力。因此,在鹽蓋上可以建工廠、築鐵路、修機場,均無陷落之慮,更不用說行人了。著名的察爾汗鹽湖就是一例,青藏鐵路由北而南建設在它的鹽蓋之上,奇跡般地鋪砌了32公裏長的鹽湖鐵路。與鐵路相平行的,還有一條20世紀50年代修成的橫跨鹽湖的公路,被人們讚頌為“萬丈鹽橋”,路麵平坦光滑,與柏油路麵並無兩樣。在萬裏晴空的夏季,人們乘車行駛在“萬丈鹽橋”上,眺望遠處,那“茫茫大海,層層樓閣”的海市蜃樓幻景,引人入勝。
3.豐富多彩的鹽類。在中國眾多的鹽湖中,除貯存著巨量的食鹽、天然堿、芒硝、石膏等常見的普通鹽類外,還有鉀鹽、硼酸鹽、鋰鹽,以及溴、鍶、鋇、銣、銫、鈾、釷等稀有元素的鹽類,真可謂豐富多彩。現在,從鹽湖中已發現的鹽類就有40種之多。食鹽既是人類生活中的必需品,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被譽為“化學工業之母”。芒硝、天然堿、鉀鹽等廣泛用於化工、冶金、電子、醫藥、紡織、橡膠、塑料、玻璃及陶瓷等工業;鋰鹽、硼酸鹽等在核能利用、宇宙火箭等尖端科學領域裏更是必需的原料。
中國遼闊的鹽湖分布區,自進入第四紀後,由於有利的氣候和地形條件,一直進行著旺盛的成鹽作用,形成了大量的鹽湖礦床,如著名的察爾汗鹽湖區就是由南霍布遜、北霍布遜、團結、協作、達布遜、小別勒、大別勒、東陵、澀聶等9個表麵有湖水的鹽湖和察爾汗、別勒灘兩個幹鹽湖所組成,東西長168公裏,南北寬20~40公裏,總麵積5856平方公裏。漫長的鹽類沉積過程使湖區彙集了約600億噸以氯化物為主的鹽類,以出產光鹵石稱著,是中國最大的,也是世界罕見的內陸鹽湖。其中鉀鹽的儲量為1.5億噸,僅次於死海(位於約旦和以色列之間,儲量為20億噸),居世界鹽湖鉀鹽儲量的第二位;食鹽的儲量達426億噸,按全國現有人口計算,足夠吃上8000餘年。
中國鹽湖中除貯存固體鹽類礦物外,在鹵水中還含有大量的液體礦,其中硼、鉀、鋰等元素具有開采的價值。如西藏地區有些鹽湖的鹵水中,氯化鋰的平均含量比美國業已開發的西爾茲鹽湖的含量高出1~3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