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鹽湖具有數量多,類型全,礦種多樣,儲量豐富等特點。鹽湖資源不僅在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中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而且在世界上也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
4.鹽湖資源的開發利用。中國對鹽湖資源的開發利用有著悠久的曆史。就開采的鹽類來說,以食鹽為主,其次是天然堿。
解池位於山西省中條山北側的運城盆地,是一個東北-西南向的長條形湖泊,長約18公裏,寬為1.5公裏,麵積近27.3平方公裏,是中國開發最早的鹽湖。該湖係地塹式的構造湖,周圍山體因斷層作用而抬升,盆地則相對凹陷,在低窪處積水成湖。成湖之初,湖泊本為淡水湖,後來在盆地幹燥氣候的影響下,經過第四紀曆史時期的滄桑變遷,而演化成鹽湖。大約在公元前21世紀時,生息在濱湖地區的勞動人民就已開始利用湖水(鹵水)曬鹽,並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認識到風向、氣溫等氣象要素的變化與產鹽的多寡有著密切關係,因而總結出“解池鹽產必資南風,南風不時,鹽即失利”的科學論斷。解池南依中條山,南來的氣流越過中條山後形成了焚風,在下沉過程中有增溫減濕的作用,使空氣幹燥,加速了湖水蒸發和鹽類沉積。4000多年前中國勞動人民對鹽湖的自然麵貌能有如此科學的認識,真令人讚歎不已。
內蒙古的吉蘭泰鹽池是中國開發曆史悠久的另一個食鹽湖,《漢書·地理誌》中對此已有記載。唐代吉蘭泰鹽池又名溫池,蒙語稱察汗布魯克池,麵積120平方公裏,所產鹽質味佳,因表層混有淡紅色塵砂,俗稱紅鹽,亦名吉鹽。清代以前,鹽池所產之鹽除供當地需要外,尚暢銷於陝、甘及晉北一帶。乾隆初年,紅鹽開始運銷內地,因銷路廣開,陸運供不應求,到乾隆末又開黃河水運。吉鹽以舊磴口為發運地,並設鹽吏專管,最盛之時運鹽船隻絡繹不絕,多達500餘隻,可見舊時吉蘭泰鹽池的開采已具相當的規模。此外,西藏、新疆、青海、甘肅、吉林等省區,也都有一些開發較早的食鹽湖,如紮布耶茶卡、茶卡鹽池、雅布賴鹽池等。
曆史時期除開采食鹽外,對天然堿、硼砂也有開采。如鄂爾多斯高原上的白彥淖、哈馬台、察汗淖等,就是有名的天然堿產地。西藏鹽湖中的硼砂,早在公元6世紀時就已開采利用,直到公元1563年,其開采方法方傳到歐洲,比中國晚1000年左右。
中國雖然鹽湖數量多,礦種豐富,儲量又大,然而在曆史時期從事開采的鹽湖卻寥寥無幾,且生產單調,主要是開采食鹽和天然堿,采鹽規模小、效率低,工人靠鐵鑽、鐵銑、鐵構和鐵耙“四大件”從事生產,生產水平極低,原鹽的外運亦主要靠人背畜馱。
新中國成立後,鹽湖事業獲得了新生。吉蘭泰和茶卡等鹽池,通過企業的改造和技術革新,擴大了生產規模,改善了生產條件,鹽礦產量有了大幅度提高。1976年,中國第一座大型機械化鹽場在吉蘭泰鹽池建成,從原鹽的開采到分離、脫水、堆坨和加工除鈣等主要生產工序,均實現了機械化。現在原鹽的日產量已超過解放前的全年產量,湖鹽的外運由汽車和火車等承擔。
隨著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日益發展,新疆、西藏、青海、內蒙古與吉林等省區又相繼開發了一些新的鹽湖礦床,並在鹽湖地區建立起一批化工企業。1958年於柴達木盆地的察爾汗鹽湖地區建起了中國第一座以開采光鹵石(鉀、鎂鹽類),生產氯化鉀和鉀肥為主的化工廠。經過20多年的建設,化工廠的規模日益擴大,已成為中國最大的鉀肥原料供應基地。
富饒的水產資源
中國湖泊水產資源豐富,既有魚、蝦、蟹、貝等水生動物,又有菱、蓮、芡、蘆等水生植物,供人們捕撈、采收、刈割後利用。湖區人民常用“日出鬥金”這句話來形容湖泊中物產的富饒。湖泊中的水產資源與湖區人民生活和經濟發展,關係至為密切。
1.魚類資源。中國湖泊中分布的魚類約有300餘種,其中經濟魚類達60餘種之多。
各湖區中以東部平原湖泊的經濟魚類最多,其中屬於鯉形目鯉科的主要種類有:鯉、鯽、草、青、鰱、鱅、鯿、魴、鮊、紅鮊、鱤、鳤、鯝、赤眼鱒等,此外,還有鱭魚、銀魚、鱖魚、烏魚、鯰魚,鰻鱺、黃鱔、黃顙魚、塘鱧魚、鬆江鱸魚等其他科的魚類。
鯉魚和鯽魚是人們所喜愛的兩種食用魚。鯉魚是大型魚,大的個體可達20餘斤;鯽魚是中型魚,可長至1斤以上。它們都是雜食的,東部平原一些中小型湖泊中食餌豐富,所以它們的產量高,在天然魚產中往往占首位。草、青、鰱、鱅魚是中國的特產和傳統養殖的魚類,被稱之為“四大家魚”。它們在自然狀況下於湖泊中攝食生長,而到江河中去生殖,屬半洄遊性魚。這4種魚是中國重要的淡水經濟魚類,在東部平原的湖泊中產量較高;東北、蒙新和雲南的一些湖泊經移殖放流後也有一定的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