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見過烽火台嗎?它是用來幹什麼的呢?

在中國的長城上長長的城牆相隔一定距離後,中間離牆不遠處就有一個泥土和石堆砌成的方型壘台,它離地七八米,比一般城牆高出一截,這就是烽火台,也稱煙墩、墩堠、峰堠、狼煙台等。大約在2700多年前我國的周朝,就開始用“烽火”這種最快速的通信工具傳遞軍事消息了。那時在邊疆一帶,設置了很多烽火台。平時上麵堆滿了柴草和幹狼糞,由戍卒晝夜輪流看守,一旦遇有緊急情況,夜間舉火,就是點燃柴草,使火光衝天;白晝則舉煙,就是將狼糞點燃,因為狼糞燃燒時其煙直上不受輕風幹擾,即使在很遠的地方也能看見,所以烽火台又稱狼煙台,舉烽火又稱舉狼煙。這樣一台接一台地燃放烽火,就可以把消息傳到遠處。軍隊見到那熊熊的火光或滾滾的濃煙,就會立即整鞍備馬,準備迎擊。唐詩中就有“孤山幾處看烽火,壯士連營候鼓鼙”的句子記載烽火台之事。

中國西周王朝的末代君王周幽王,昏庸無道,整天迷戀在歌舞之中。周幽王有一個愛妾褒姒,美貌如花,周幽王十分喜愛她。但她不喜言笑,總是板著臉。周幽王為了引她笑,他聽了一個大臣的主意,先是與褒姒到驪山遊玩,夜間在驪宮設宴,令人放起烽火——原來那時為了對付外族入侵,在驪山附近築了20多處煙墩,又設置了數十麵大鼓,隻要敵人入侵,就放起烽火,號令各路諸侯發兵抵抗,再擂起大鼓,催促前來。當時各路諸侯看到警號,聽到鼓聲,都以為是外族侵犯鎬京(西周國都,便紛紛帶兵星夜趕到。目睹這場諸侯被作弄的惡作劇,褒姒果然破顏一笑。然而眾諸侯卻人人惱羞成怒,卷旗而走。不久,大戎族真的來進犯了,幽王又派人點起烽火,結果沒有一個諸侯來救,最終幽王被殺死在驪山下,褒姒也被搶走,西周王朝因此滅亡。這個故事是關於烽火通信的最早的傳說。從這個傳說裏,可以看到烽火的作用一開始就是用來“報警”的。

你知道關於烽火台的故事嗎?能講出來嗎?

到了漢代,為了抵抗北部匈奴的侵略,幾十萬將士晝夜守衛在萬裏長城上。那時在蜿蜒的長城上,每相隔一二百米就修築一個烽火台。根據敵情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舉火放煙的方式。如敵人在500人以下時,放一道烽火,在500人以上時,放兩道烽火,有時還可以數台同時舉放,或者是按先後次序舉放,再加上舉放方式和次數的不同,就可以交叉變化成多種不同的信號,傳達相當複雜的軍事情報了。

古代對烽火台的管理是非常嚴密的。據說是5裏為一燧,10裏為一墩,30裏為一堡,百裏為一城塞,按照行政區劃,分屬於各地地方官吏管轄。在地方最高長官太守以下,再專設都尉、障尉、侯官、侯長、燧長等各級軍官來具體負責舉放烽火事宜。各台烽火還按照遠近大小的不同,分別配備3~30個兵卒。在甘肅居延地區漢代烽火台遺址中發現的大量簡冊中就有各塞間舉放烽火的條例(即聯防公約,條文規定了匈奴人侵擾的不同部位、人數、時間、變動以及天氣異常等各種情況下,各塞舉放烽火的類別、數量以及發生失誤如何糾正等等,可見當時烽火台的組織機構和管理製度是多麼嚴密。正因如此,它對防守邊疆、抵禦外族入侵,曾發揮過重要作用。

這種用烽火傳遞軍情的通信方法,在我國曆史上一直延續到明清兩代。例如明代,為了防止倭寇入侵,在海防軍事要地曾設過許多狼煙台,山東省的煙台市就是因此而得名的。明代還規定在燃放煙火時要鳴炮,如明成化二年(1466年就有明文規定:“若見虜一二人至百餘人,舉放一烽一炮;五百人,二烽二炮;千人以上,三烽三炮;五千以上,四烽四炮;萬人以上,五烽五炮。”

世界上其他一些古老的國家,也有不少用烽火通信的記載。據說古希臘曆史學家波裏比還進一步發明了一種“火光字母”來通信。他在每個烽火台上設立兩麵牆,牆上各有五個洞。波裏比把希臘文的24個字母編成五個表。每個字母用火把放在一個固定的位置上來表示。這樣,明亮的火光把字母一個個傳遞出去,就可以連綴成一個句子甚至整篇的文字了。

烽火通信屬於原始的光通信,它是人類通信活動中最古老的快速的通信方法,怪不得人們都把它稱作古代的“火光電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