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的設計目標是什麼?

3G(3rdGeneration指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與前兩代係統相比,第三代移動通信係統的主要特征是可提供豐富多彩的移動多媒體業務,其傳輸速率在高速移動環境中支持144kb/s,步行慢速移動環境中支持384kb/s,靜止狀態下支持2b/s。其設計目標是為了提供比第二代係統更大的係統容量、更好的通信質量,而且要能在全球範圍內更好地實現無縫漫遊及為用戶提供包括話音、數據及多媒體等在內的多種業務,同時也要考慮與已有第二代係統的良好兼容性。

目前國際電聯接受的3G標準主要有以下三種:WCDA、CDA2000與TD-SCDA。CDA是(碼分多址的縮寫,是第三代移動通信係統的技術基礎。第一代移動通信係統采用頻分多址的模擬調製方式,這種係統的主要缺點是頻譜利用率低,信令幹擾話音業務。第二代移動通信係統主要采用時分多址(TDA的數字調製方式,提高了係統容量,並采用獨立信道傳送信令,使係統性能大為改善,但TDA的係統容量仍然有限,越區切換性能仍不完善。CDA係統以其頻率規劃簡單、係統容量大、頻率複用係數高、抗多徑能力強、通信質量好、軟容量、軟切換等特點顯示出巨大的發展潛力。下麵分別介紹一下3G的幾種標準:

1.WCDA

全稱為WidebandCDA,這是基於GS網發展出來的3G技術規範,是歐洲提出的寬帶CDA技術,它與日本提出的寬帶CDA技術基本相同,目前正在進一步融合。該標準提出了GS(3G的演進策略。GPRS是(通用分組無線業務的簡稱,EDGE是(增強數據速率的GS演進的簡稱,這兩種技術被稱為2.5代移動通信技術。

2.CDA2000

什麼是CDA2000?

CDA2000是由窄帶CDA(CDAIS95技術發展而來的寬帶CDA技術,由美國主推,該標準提出了從CDAIS95(3G的演進策略。CDA20001x被稱為2.5代移動通信技術。CDA20003x與CDA20001x的主要區別在於應用了多路載波技術,通過采用三載波使帶寬提高。目前中國聯通正在采用這一方案向3G過渡,並已建成了CDAIS95網絡。

3.TD-SCDA

全稱為(時分同步CDA,是由我國大唐電信公司提出的3G標準,該標準提出不經過2.5代的中間環節,直接向3G過渡,非常適用於GS係統向3G升級。

31.計算機經曆了幾個發展階段?

TP31-2埃克特(右和莫克利(左因共同研製成功ENIAC而名垂青史。

1945年,由美國生產了第一台全自動電子數字計算機“埃尼阿克”(英文縮寫詞是ENIAC,即,中文意思是電子數字積分器和計算器。它是美國奧伯丁武器試驗場為了滿足計算彈道需要而研製成的。主要發明人是電氣工程師普雷斯波·埃克特和物理學家約翰·莫奇勒博士。這台計算機1946年2月交付使用,共服役9年。它采用電子管作為計算機的基本元件,每秒可進行5000次加減運算。它使用了18000隻電子管,10000隻電容,7000隻電阻,體積3000立方英尺,占地170平方米,重量30噸,耗電140~150千瓦,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龐然大物”。

ENIAC機的問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表明計算機時代的到來,在以後的40多年裏,計算機技術發展異常迅速,在人類科技史上還沒有一種學科可以與電子計算機的發展速度相提並論。

下麵介紹各代計算機的硬件結構及係統的特點:

1.第一代(1946~1958:電子管數字計算機

計算機的邏輯元件采用電子管,主存儲器采用汞延遲線、磁鼓、磁芯;外存儲器采用磁帶;軟件主要采用機器語言、彙編語言;應用以科學計算為主。其特點是體積大、耗電大、可靠性差、價格昂貴、維修複雜,但它奠定了以後計算機技術的基礎。

2.第二代(1958~1964:晶體管數字計算機

晶體管的發明推動了計算機的發展,邏輯元件采用了晶體管以後,計算機的體積大大縮小,耗電減少,可靠性提高,性能比第一代計算機有很大的提高。

主存儲器采用磁芯,外存儲器已開始使用更先進的磁盤;軟件有了很大發展,出現了各種各樣的高級語言及其編譯程序,還出現了以批處理為主的操作係統,應用以科學計算和各種事務處理為主,並開始用於工業控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