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崇古守舊(1 / 3)

崇古守舊是農耕經濟所決定的。莊稼種下去了就得耐心的等待,急不得,一等就是幾個月。也不能離開這個地方,幾個月下來就是全心的嗬護。這裏隻有堅守和希翼。植物一切都是按照自然規律生長,需要時間,需要好的環境。人如果破壞這個生長的自然規律,就會顆粒無收。種莊稼也不必奢侈有一夜暴富的想法,收入受限於人的體力、種植的麵積以及作物本身的繁殖能力。應規蹈矩才是收成的最大化,投機取巧拔苗助長會被嘲笑。

耐心的等待,堅守一方小土地的結果就會使人變得崇古守舊。

傳統的中國農民相信古人,厚古薄今。他們認為前人的什麼都比今人高明。力氣是以前的人大,智商是以前的人高,甚至是身材也是前的人高大。瞧瞧周圍哪有人身高高過關羽,力猛猛過於項羽,智商過於劉伯溫。前人的一個流傳的經驗、預言、俗語會被他們記住一輩子,從而在生活中處處去應驗。所以村子裏年長的人受到尊重。不是因為他們年老體弱,而是因為他們知道的事情最多,生活經驗最豐富,所以最有資格講道理侃人生,調解人與人之間的矛盾。當他一邊撫摸著自己的胡子一邊講古老的故事時,下麵的人不是僅僅在聽趣味的事情,而是受到一次最好的崇古教導。很多農民們遇到難以解決問題一般都是去找他們商量,即使已經拿定了主意,也會事先告知,以示尊重。所以,農民們不會忌諱自己年齡大,相反還以年齡大為榮。他們不會去把自己的胡子刮得一點也沒有。農民罵人時常常喜歡把自己假設成對方的長輩,全然不顧對方的年齡比他大。老子、老娘那是在自我提高。那些小子們爭吵的時候喜歡攻擊對方的父輩祖輩。尊者名諱,以喊對方父母的名字為取勝的手段;尊者為大,以假設自己高對方一輩為榮。

“老”是一種尊字,不僅僅是年齡大。老師傅比師傅掌握的技能和知識更多,這更能顯示該人的能力。老爺既老又爺,這就不僅僅尊敬他、崇拜他,還有依靠他的含義。老奶奶比奶奶更加中聽。至於現在盛行的“老板”稱謂中“老”也帶有尊的意義。

農民知識的來源主要不是來自於自己的發現,而是要靠別人的傳授。內在自信心的缺乏導致對傳授者的崇拜,而崇拜的對方本身就是需要一種高遠的性質。

因為崇古,所以他們一般不會改變前人的做法。所有事情的做法似乎都必須按照前人一貫來的流程,如果不這樣做大家就不舒服,似乎違反了規律或者可以上升到違反天條。前人一直是四月插秧,現在怎麼傻乎乎的五月插秧?前人夏末撒種子,現在怎麼傻乎乎的夏初播種?大家都是拿白菜用鹽在菜缸裏醃製著吃,現在怎麼是紅燒著吃?大家都是用鐮刀收割水稻的,你怎麼用其他工具的呢?家家戶戶都做熏肉了,你家不做就覺得很奇怪。大家真的對第一個反常規的做法瞪大眼睛,一付奇怪的樣子。大家都是用筷子吃飯的,於是看見用刀叉吃飯就非常不習慣,看見用手吃飯就覺得非常原始。當父親在訓導孩子應該怎麼樣來捆稻草的時候,老的捆稻草的方法就被提升到絕對正確的高度,而改變稻草的捆法就會成為胡亂行事,不負責任。事實也證明輕易地改變前人做法的行為可能造成最大的損失,於是那些獨行者被譏笑。一個人如果有一項很好的新內容,大家確實喜歡,如果他自豪地說那是他自己發明的,那麼沒有人會跟著學;如果他說是自己從別處學來的,別人又是從什麼古書上看來的,那麼大家才會接受。崇古的反麵是自己缺乏自信心,不敢去首先嚐試。當然,生活的貧乏使他們根本沒有物質基礎去冒改變前人做法的嚐試。他們不習慣理性的推理或者嚴密的邏輯思考,而是自然而然的習慣和老做法。道聽途說往往具有很強大的影響力,跟風從眾扇成一股股潮流。

守舊的意識也在很多的生活方式上表現。他們可以每餐都是吃一壇醃製的醃菜。炒著吃、蒸著吃、泡湯喝,僅此而已,百吃不膩。除了這些,還有黴豆腐、臭冬瓜、熏豬肉、鹽筍、鹹魚。這些食物少則儲存了幾個月,長的有一年多。與所謂的新鮮截然想反,這些都是老得不能再老的食物。他們已經習慣了這些食物,還說不吃不開胃口或者胃不舒服。

他們不舍得扔掉還有用的舊器物。一件衣服可以穿上十多年,縫縫補補還是珍藏著。很多缺角裂開的缸瓶碗盆洗得幹幹淨淨,被充斥在各個角落,有些即使幾乎肯定不會再用了,但是不願意填牆角。蒲扇已經漏空了,卻還是順手順心。有時拿著新扇反而不舒服。這些舊東西的保管是一種習慣,也是一種信念。

他們也可以把一個多月的糞便積存在床頭的馬桶裏,不會為此感到難堪。牆上的蛛絲網已經遍布,但是也不想去清理,屋子有了漏水也不想及時去修繕,門上有大裂口也無所謂。家裏的籮筐如果還能使用,那麼就勉強維持使用,不想去補。這些已經陳舊或者破舊或者儲舊的東西在他們看來一點兒也不礙眼。就是臉上胡子邋遢了,也不會抽時間去刮。

東西都是以前的好。床以前的考究,刀以前的厚實,年糕以前的好吃,稻草束以前的大,水以前的清。相反就是現在的很多東西比不上以前。

新是每一個農民喜歡的,那些舊東西貼上一張血紅的紙頭就代表新的了。新年,家家戶戶的破舊木門上會貼上紅對聯,嫁妝如果是舊物件也會貼上紅剪紙,藏了很久的發黴糕點包上粘一張大紅紙然後作為重禮送人。

舊俗是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習慣,農民的崇古意識使一些傳統的習俗得以不斷延存。因為以前是一直按照這樣的規矩傳下來的,所以現在還是這麼做下去,代代相傳得以延續。年末除塵清灶,正月裏走親訪友,元宵節吃湯圓趕廟會,清明節墳頭祭拜先祖,家家戶戶都會在窗戶上穿上發芽的柳條,端午節吃粽子喝雄黃酒,七月半家裏祭祖還吃獨殺雞等等。秋後新上的大米第一碗先要盛給灶間菩薩。年底了,每家每戶都會把水缸米缸弄得滿滿的,把房子、火灶清理幹淨。

崇古守舊也表現父母對孩子的態度要求上。農家孩子一般以孝為先。孝除了孩子對父母長輩態度要好之外,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聽從父母的管教和安排。不聽從父母的管教,不按照父母的安排,那麼就是大不孝。而父母以過來人的經驗來掌控未來的方向盤,他們的管教和安排一般都是老一套的手段和思維。

做父母的一般都不希望孩子出遠門,總想讓他留在身邊搞好祖傳的幾十畝土地,他們舍不得這份家業。

傳統中國鄉村總是以嚇人的方式來教育那些不安分的人。嚇人的手段無非就是傳說中的鬼怪或者野獸。

農民的崇古意識使他們的大腦越來越遲鈍。很多時候,他們幾乎可以不必再去思考生活、生產的事情,一切按照過去的做法辦事情,決不會錯。於是他們變得循規蹈矩,一生就是做著同一件簡單重複的事情,沒有自己的特色。所以,曆史上要出一個農民改革家或者是發明家,那是難上加難。

在中國的傳統農村,傳承的意義遠遠大於創新。他們的思想來自於父母的管教。孩子最終沒有成才,那是做父母的管教不嚴。子承父業是擇業上最大的特點,父母是種田的,兒子也種田。父母是打魚的,兒子也做漁民。父母是狩獵的,兒子們也抓野獸。父母打鐵的,兒子也是鐵匠。父親磨豆腐的,孩子也做豆腐。鄉村也有手藝人家。作為父輩,總是因為自己有一手好手藝而沾沾自喜,想到自己的手藝是從自己的父親那裏傳下來的,所以希望把自己手藝也都傳給兒子。作為兒子不必冒險去幹父輩們都不熟悉的行業。你不願子承父業,那是不尊重父輩,不尊重帶給自己家族榮耀的祖先。木匠師傅的兒子把弄刨子是正常不過,你泥水匠的兒子弄刨子大家就覺得不大舒服。事實是在傳統的農村很難找到一戶世傳的木匠人家裏會出現一個泥匠師傅。

傳統的鄉村的手藝者,他們的技藝一般都來自於師傅的教導傳授。他們都周圍同行者都是師叔、師兄與師弟的關係。那些靠自己摸索而學會的手藝匠人一般難以獲得村民的承認,應該正式拜師學藝才是正道。有一個師傅的教導,那麼徒弟才是算有了手藝通行證。

中國農民有極強的等級意識,這種等級意識下農民一直視自己為下層人,是屬於被管理、被統治的群體。這種狀況的改變隻有兩種,一種是造反,然後翻身做新的統治者,改變自己的人生。但是這種途徑要冒殺頭的風險,而且成功率幾率非常非常低。還有一種是順應上麵的旨意,讀書考功名。這種途徑需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還要有能讀書的大腦,還有幾分運氣。鄉村絕大多數農民沒有讀書的經濟基礎,有經濟基礎的人群中又有很大部分的人不適合應舉考試。絕大多數的農民對應舉考試隻能是望洋興歎,可望不可求,他們沒有這方麵的夢想的。等到年長的時候,回過頭來發現自己還是一字不識。

農民們總是責怪自己沒有文化知識,所以吃了那麼多的苦頭。讀書得功名,就可以享受榮華富貴,讀書還可以開闊眼界,不閉塞。傳統中的農民十分崇拜讀書人,總是用最熱情的笑臉來招待讀書人。村子裏有文化的人會受尊敬,家家戶戶每逢有重大的喜慶就會請村中有文化人來撐撐自家的市麵,如果可能,還可以請對方寫幾幅對聯貼在門上。隻有讀書人才自己輕視讀書人。“孔乙己”、“臭老九”的名稱從來不是底層的農民取的,是其他知識分子或者是先進人物取出來的。

崇古守舊的另一種表現是農民認為社會變遷是循環往複的,從來沒有什麼進步的概念。達爾文的物質進化論還有什麼階級鬥爭的螺旋上升論農民們沒有聽說過。國家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簡單的重複;四季輪回,春夏交替,看不出今年與去年有啥不同;植物開花結果,然後枯萎。家庭也是簡單的延續下一代,祖生父,父生子,子生孫。祖輩把財產留給了父輩,父輩把財產留給了兒子。這種付出還會讓下一輩輕視父輩、祖輩?哪裏可以看得出自己比父輩先進了,比爺爺輩先進了。自從盤古開天辟地,世界就是這麼轉的,人們就是這麼做的,哪裏有曆史進步的含義。世道輪回,每一個人就是遵照某種規律在世間走一遭,隻要不枉回就是了。

崇古守舊使中國的農民普遍不願意去開拓新天地,使他們的空間思維不斷萎縮。反正不管怎樣的努力,最終每一人都會歸於黃土,複於零。

傳統中國農民是祈求和平、追求安逸的。這是崇古守舊意識下的另一種精神表現。當祖宗墳上升起縷縷香煙的時候,很多的農民聆聽到祖宗要他踏踏實實做人、謹慎誠實做事的教誨。他們虔誠的朝拜菩薩,尋找到了未來幸福的彼岸。於是一個土地貧乏的小村落,農民們憑著勤勞,堅強的延續著安逸的生命。無數的雲從它上麵飄過,它不動;嘩嘩的流水送走很多的落葉,它也沒有變。隻是生命的個體在更替,在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