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傳統 8 劣根性(1 / 3)

不要認為人性是完美的。一個人站在陽光下也會有一大片自己投下的陰影,人心中有著慈愛,也有魔鬼。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但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陶淵明以一個外人身份看到了桃花深處農民們的幸福生活,但實際上不見得村子裏沒有複雜的矛盾了。美麗的海底世界碧綠的非常草原讓外界的人陶醉,實際上裏麵到處都是弱肉強食的殘酷生存之地。人之初,性本善是一個美好的假設,更多的現象反映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排他的,還有攻擊性和占有欲的作祟。人性不完美既有來自於千百年來社會染缸的熏染,也有生存競爭的本能所決定,還有後天自身經曆所帶來的行為抉擇變異。中國農民的人性也是不完美,因為受政治環境和經濟環境以及所受教育的影響,總體來說,中國農民最明顯的人性不完美有狡黠懦弱,嫉妒,自私,眼界小、缺乏公共責任心,無視個體基本權利等等。這種陰暗特性也被統一稱之為農民的劣根性。這裏說農民的劣根性其實也是九十九步笑百步,因為幾乎人人都有這番劣根性,真正能做到“此心光明”的有幾個。

一、懦弱狡黠。

舊鄉村,中國農民身處社會的底層,屬於被統治的階層,他們確實強悍不起來,害怕強勢和強人,往往通過狡黠的一麵使自己的懦弱贏得一絲靈活機動。他們不敢有多餘的反抗,能夠苟且生存就夠滿足了。平時,他們不敢大聲說話,不敢據理力爭,忍辱負重,過了初一能混到十五就夠好了。因為有人總是想來索取,所以他們隱藏自己的財富,把自己裝得一無所有。稻剛半熟就趕緊收了,半癟的稻穀黑幫不喜歡;屋漏房門破爛也無所謂,盜賊不看中。因為暴政要來抽壯丁,所以他們讓自己變得不強壯。塞翁失馬的好處他們似乎都懂,殘廢的人在鄉村也有了因禍得福的心理安慰;因為強盜要來搶女人,所以鄉村的女性不愛化妝,把自己弄得很難看,大多數時間穿著粗布棉褲,男女難分。

性格上,部分農民相當隱忍,不外向,深藏不露。村子裏總有一些誇誇其談的人,他們在一個群體裏,通過展示自己比別人擁有更多的知識來獲得自豪感。但是絕大多數的村民還是不表達自己的想法,不顯露自己的東西。隱忍者有隱忍的自信,一般都是一些自認為比別人聰明的人,遇到別人大發議論倒總是一副微微笑讚同的神態,從不反駁,但是內心或許有他們自己另外的想法。孩子們從小就有炫耀的天性。家裏有好東西藏在袋子裏然後在其他夥伴麵前搖晃。有好玩的就馬上拿到其他夥伴麵前擺弄。有好吃的用嘴巴攪得啪啪響。到了成人以後,這種性格沒有了蹤影。一個人獨自關在房子裏搞獨殺雞吃,吃飯的時候嘴巴不弄出聲音。

槍打出頭鳥是一種生活常識,其他還有“出頭椽子先爛”,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不願意當出頭鳥,不願意做第一人,而是喜歡跟在別人的後麵看別人的好戲。雖然這番爭鬥可能事關他們自己的切身利益。很多人都是擠著爭當第二梯隊,虛張聲勢。看到那些站在最前麵抗爭而吃虧的樣子,他們很後怕,暗暗為自己躲在他們身後的選擇感到寬心。

他們不願意站在最前麵,而是想把其他人推到前麵去。結果每一個被推上前麵的人都是感到非常的不舒服,都拚命的往下麵躲藏,翻過身子鑽到第二層人群裏去。最後的結果有可能是一個最不適合當頭陣的人被推到了前麵。

“天塌下來先砸高個子”,結果絕大多數人都不是最高的,都有可以獲得先讓高個子擔憂的優勢;獅子每次捕食隻吃一頭水牛,絕大多數不是今天的被殺對象,這是每天牛群總在恐懼之後安心食草的理由。農民們的僥幸心理和漏網之魚心理也甚濃。

農民的生存上還有其他一些特點。比如總以為“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世道總會輪回作為一種獲得勝利之法,欺弱也是一種能夠獲得強者的方式。

狡黠還有一種特殊表現是農民很喜歡惡作劇,喜歡背後作弄別人,並以看到別人的狼狽相為樂。惡作劇的對象主要還是那些他瞧不起的人,也有他仇恨的人,但是不會用到他尊重的人或者很強悍的人身上。比如路上挖一個坑,裏麵放些髒物,讓別人踩上去。或者冷不丁的推人家一把。或者勞動的時候故意給人設置難關。民間傳說《孫鬼頭幫抬糞桶擔》很能說明惡作劇的伎倆:給人幫忙抬了一隻糞桶過橋,然後玩失蹤,讓挑糞桶的人看著南北兩隻糞桶無能為力。

鄉村還有一個臭毛病就是愛給人取綽號,幾乎每一個成年男性都有綽號。有時大家交流的時候隻用綽號稱呼,導致局外人不知道在說誰。《水滸傳》中的一百零八將的綽號有“豹子頭”、“大刀”、“及時雨”、“黑旋風”等,都是非常有意義,但是農民間起的綽號都是很難聽的,有的用身體的缺點起綽號,比如瘸子、白眼、口吃等;有的用性格喜好缺陷起綽號,比如小氣、白板、邋遢、酒鬼等。給瘸腿的人取“瘸子”這個綽號是因為自己不是瘸子,所以看瘸子的笑話;給小氣的人取“小氣”的綽號是認為自己不像對方那麼小氣,還有你今天給我取一個難聽的綽號,那麼明天我給你也取一個難聽的綽號。以此類推就知道為什麼鄉村起綽號成風了。

懦弱者的反抗有時非常的隱蔽還很隱忍。公開光明正大的決鬥在鄉村很少見。有些人會把憎恨的人的照片或寫著名字的紙片扔進茅坑裏,看著對方的腦門和名字在糞便裏浮動,心裏就解氣。村子裏有時會有那麼一個懦弱的人偷偷的在地上畫一個圈子,圈子代表著他痛恨的一個人,或者是痛恨的一家人,然後他每天獨自對著圈子詛咒,發泄自己所有的不滿和怨恨。此事他不告訴任何人,但是他卻在這裏找到了自己的厲害之處,也有人把長期的鬱積通過暗暗的傷害對方來排泄。

背後說人家的壞話是非常頻繁的事情,即使對方與自己無關。很多人擠在一起竊竊私語,其實都是說某個人的壞話。當對方走過來的時候,大家滿臉堆笑,裝作若無其事樣子。那些“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裏”的事例足以說明通過看人家的笑話來滿足自己的陰暗心理。

一些鄉村的男人們總是通過發毒誓來顯示自己沒有做對不起人的事情。他們總是說如果做過此事那麼割了他的頭也可以,或者說如果說過此話那麼天打五雷轟或者是斷子絕孫,當然,發誓最多的還是拿自己的姓氏來抵押,發誓如果說謊就不姓自己的姓了。但是這些毒誓往往沒有約束力,基本上都是發誓後就不負責兌現,僅僅是給自己打氣,營造一種不讓對方看扁的氣氛。

懦弱的鄉村對皇帝敬而遠之。天高皇帝遠,他們不怕皇帝調換,最怕的倒是近在身邊地痞流氓。民國時期兵荒馬亂,國家法令失靈,各個地方土匪黑幫地痞盛行,他們無法無天,無惡不作,很多良民也被迫或主動裹挾而入賊門,給普通農民的生活帶來嚴重的危害。“強龍難鬥地頭蛇”,舊鄉村的地頭蛇現象也存在,對外來的人敲詐勒索。

曆史上周家渡村出過一個地痞,他橫行霸道。旁人對他點頭哈腰笑,就拿出手槍砰砰亂打,說對方嘲笑他;旁人低頭從身邊走過,也是拿出手槍砰砰亂打,說對方不打招呼,看不起他。

鄉村財產的多寡不是成為土匪黑幫地痞的關鍵,個別人性格上的強悍道德上的缺失和其他農民的懦弱再剛巧遇上國家秩序淩亂是造成土匪黑幫地痞這類惡霸大規模為非作歹的根本原因。地主階級中會有惡霸,地主階級中也有長期被欺負敲詐的懦弱者;鄉村一窮二白的人也會做惡霸,一窮二白也有被欺負的懦弱者。

懦弱狡黠的個性是農民的生存之需,但是缺乏強悍的特質使農民的個性無法張揚,長期的自我遏製導致個體精神無法雄起,結果就是農民個體獨立意識被埋沒,最後隻能寄希望於強權人物一統天下的表象安寧。

二、妒忌性強。

農民們都是以家族群居的方式組成村子,生活在一起,互相幫助,互通信息。因為大家是抱團取暖,所以每一個個體都有希望被同村的人拉著一起去拾柴的心理。在這種氣氛下組成的村子表麵上都是充滿和氣,但是也會有酸酸的妒忌。大家都希望別人不要單獨行事,說好一起去,如果對方獨自去拾柴又是收獲滿滿的,那麼自己心裏就是百般不是滋味,如果對方獨自去拾柴又一無所獲,那麼嘲笑對方。如果對方叫上一批人卻拉下自己去拾柴,那麼就是對方不像話,弄不好就會在村子裏到處說那個人的壞話。

幸福不在於自己能吃飽。在一個圈子裏生活,大家都希望身邊的人與自己過得差不多,這樣他們就感到安逸、滿足。知足常樂不僅僅是對自身需求的衡量,也有周圍其他人生活質量做參照的影響。他們可容不得別人比自己好,如果村子裏有一個人特別的出色,那麼就會讓其他的人不舒服,如果此人還炫耀自己的出色,那就會讓別人難受。他們曾經是一起玩耍的夥伴,現在卻不在同一個生活高度上,這會讓生活質量相對低的人落寞。

妒忌一般發生在熟人之間,而不是遠在天邊的人。他們崇仰萬人之上的官府人士,而不會仇視他們,他們崇拜遠道而來的和尚,虔誠的聆聽他講經誦佛,但是對身邊熟悉的成功人士心態酸酸的了。一個從小被歧視的鄉人如果被官方指定來老家管理,那麼他就會遇到意想不到的困境。很多人會因為嫉妒而故意給他難堪。妒忌有時候會轉化成記恨,有的人通過其他的渠道來傷害對方以達到平衡自己心理的目的,傷害的方式一般都是損人不利己,有時應用的方式還很陰毒。這種妒忌對鄉村的破壞性不言而喻,往往會造成難以抹平的撕裂。有時候,這種妒忌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成為點燃仇恨的切入口。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裏。不少農民們熱衷於談論別人的醜事,以訛傳訛,添油加醋,硬是把與自己不相幹的事情鬧出個自我滿足為止。

由於沒有見識外麵的世界有多大,所以他們的幸福人生也就是與周圍的人相比。如果大家都沒有東西吃,那麼他能夠吃到一把糠也是一種巨大的幸福。如果大家都是吃稀粥,那麼他能夠吃到厚粥也就是一種巨大的幸福。如果大家年底到處乞求,借米度日,那麼他看到自己家米缸滿滿的就是一種巨大的幸福。當大家都得到溫飽的時候,那麼他看到別人家有大魚大肉就心有不甘。當大家都有自行車的時候,那麼他看到別人家有摩托車就沒有了幸福的感覺。

上世紀中期中國鄉村的集體化運動似乎更為嫉妒提供溫床。有人得了集體的便宜,比如有社員偷了集體的東西,其他人就心裏不舒服。馬上會有人向領導告密,其實告密者也不太關心集體的得失,如果偷盜者被批鬥並把偷的東西吐出來告密者心裏才舒服。比如有社員被集體組織提拔,那麼就會有人向領導打小報告拖人下水,其實不是告密者自己有多麼一塵不染,隻是覺得對方不被提拔自己就好受一些。

周家渡村最典型性的可悲的一起妒忌事件發生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

周順秉的小兒子周建民一九四九年前離開周家渡到縣城謀生,一九五三年國家戶籍製度改革的時候他理所當然的被劃定為城市戶籍,並由國家統一安排工作進了國營工廠。這樣的際遇使他與周家渡村的農民有了天壤之別的差距。周每個月工資收入有保障,比普通的周家渡合作社社員高很多倍,還有國家幾乎是免費供應的低價糧食,還有一個工廠分配的住處。他每天八點上班四點下班,隻工作八小時,星期天還可以休息。這些都是周家渡村的社員可想而不可得的美好事情。

周建民很孝順,他拿出自己很大一部分工資收入和節省下來的城市居民糧票來接濟老家困難的家人。這種狀況讓家裏人很為他自豪。老母親也覺得沒有枉生這個兒子,逢人就說兒子的好,還一個勁地向別人故意透露兒子今天帶來了什麼上個月還帶來了什麼的信息。

周家渡村的社員被集體化以後家庭收入越來越少,最後連集體分配下來的口糧也不夠吃了,而集體勞動的強度越來越高,勞動也沒完沒了。聽到村子裏有人講自己兒子的幸福生活內心是一百度酸溜溜。

周家渡村的社員又到了一個夏季搶收搶種的辛苦日子。有一天,半個太陽已經沉到山腰,黑煙一樣多的蚊子已經出來叮人了,泥巴粘了一身的社員的勞動還是沒有結束的跡象。這個時候,從城裏趕來的周建民卻穿著皮鞋躡手躡腳地在田埂上與自己熟悉的人打招呼。

五天後,一封從周家渡村寄出的群眾舉報信到了周建民所在的工廠。信中說這人的父親是地主,靠剝削為生,罪惡累累。他的兒子不配在城市工廠裏工作。十天後,又是一封群眾舉報信到了工廠領導的手裏,說這個周家渡村來的人在鄉下玩弄女人,現在做城市裏人當了陳世美,不要鄉下的女孩子了。

最終,已經邁上幸福大道的周建民被硬生生地拖回了周家渡村,他從此以後隻能赤腳行在田埂上,再也沒有機會穿皮鞋了。像一隻剛脫蛹而出的蟬被錘子重重地敲擊了一下,像新婚夜美麗的新娘被山賊搶走。一個從周家渡村出去的年輕人的命運從此徹底改變,家中其他人也為此痛心不已。

相對來說,女性的嫉妒心理比男人更甚,她們很容易把自己的酸溜溜滋味溢於言表。威嚴的掌握財權的老太婆對自己非常摳門,舍不得花錢,她也會要求下麵的家裏人也是要精打細算的生活。她最討厭媳婦大手大腳的花錢,無視自己生活態度的存在。她看到桌子上有人胃口很好,一餐四大碗米飯就厭惡,她看到媳婦今天打了兩個雞蛋來招待娘家親戚就難受。鄉村最多的是女人把自己家男人管得死死的,不容許自己家的男人與外麵那種她認為是認為水性楊花的女人交談。這種妒忌如果任由發展,那麼整個家庭就會雞犬不寧。村子裏傳得最快的莫過於女人偷漢子的醜聞,其他的婦女們迫不及待的要告訴自己碰到的每一個婦女,除了是對方的家人外,一夜之間全村都知道了。這不是因為她們充當著道德評判者的角色,要純潔村子裏的環境,而是這種桃色新聞衝撞了內心壓製的性不平衡心理。這個女人在偷漢子,而自己不敢去偷也不會去偷。如果自己的行為要高尚的,那麼這個偷漢子的女人的行為就是齷齪的。迫不及待的告訴其他的女人那是要讓大家都知道對方有多肮髒,而咱們是多麼潔身自好。

三、眼界小、沒有肚量、自私。

中國傳統的農民生存就是為了簡單的活著。生於此,長於此,在一個小村子裏悠轉,沒有見識外麵的世界。他們隻從事著簡單的農活,生產的少量多餘農產品也一般都是依靠外麵來的商人主動收購。在狹小的空間裏長期生存,如時間上計就是“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如空間上計就是與世隔絕,坐井觀天。這使他們的眼界小,心胸窄,沒有包容為大寬容為懷的理念。俗話說,宰相肚裏能撐船,那是因為人家是管理著一個大大國家的宰相。村民在一個狹小的村子裏擠來擠去,連打一個噴嚏也會影響到所有人,所得所失所遇所見都是非常直接,一目了然,沒有可以讓自己眼不見為淨的理由,也沒有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後路,最後都變成了小雞肚腸,連一粒籽麻掉進去也會起漣漪。

農民擠在一個小圈子裏生活,非常怕自己吃虧,所以都有一些吝嗇、自私的小毛病。空間實在太狹小了,別人伸伸懶腰就會撞到自己,難免本能地反擊;別人竊竊私語就能聽出是在說自己,難免本能的爭吵;別人多占一寸地,自己就少了一寸地,難免本能地相爭。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保護自己的利益不受損害,所以斤斤計較,錙銖必較。但是自私過分就矯枉過正,有些自私的行為在外人看來是自私得可愛、自私的難堪,有些本來可以雙贏的事情硬是搞成雙輸,有些自私行為變成了無視他人的存在,隻想著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