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回 縱論天下三人相左(1 / 2)

三個人商量完了提親的事,又議論到了當前的時政。老頭子大罵道:“如今老百姓過的是什麼日子啊,逼到最後,都脫不了去當強盜去。”

韋金珊也說:“是啊,如今,西太後慈禧當權,任用榮祿等一幫小人,致使財力不強,軍備不整,吏治混亂,變法難行,國家都是這樣了,老百姓生活更是艱難,要是光緒皇帝掌握實權,哪能是這般光景。”老爺子大吼一聲:“別提皇帝,皇帝沒一個好東西,我要是再年輕二十歲,早把他們全都殺光。”

金珊聽了心裏一驚,想,這不都是些造反的話嗎!於是小心翼翼地問老人:“爸爸,聽你話裏的意思,好像在哪裏從過軍?”老頭子長長地籲出了一口氣,說道:“既然你和公韌已經結拜了兄弟,有些話我也不拿你當外人了。想當年,我在太平軍裏也當過王啊,直殺得那滿韃子人仰馬翻,潰不成軍,要不是北王韋昌輝殺了東王楊秀清,天王洪秀全又殺了北王韋昌輝,逼得翼王石達開領著一些骨幹離開了大隊伍自己孤軍南下,內部亂了套,我哪能到了今天這個地步。”

韋金珊心想,這原來是個太平軍的王啊,朝廷要捉拿的要犯,不禁微微皺了皺眉頭。停了一會兒,忽然想起了一件事,又問老人說:“你既然在太天軍裏待過,一定是非常熟悉翼王石達開了吧!”

老人自豪地說:“那是啊,要說太平軍裏,真是出了兩個大軍事家,一個是東王楊秀清,一個是翼王石達開,要說這翼王啊,打仗一般都是百戰百勝,除了大渡河上陷入絕境,那是天要滅石啊,放在誰身上也沒有辦法啊。”

韋金珊又問:“既然翼王打仗這麼厲害,憑得是什麼?”

老人又說:“憑得是什麼,當然是過人的武功和指揮打仗的才能唄!”

韋金珊又說:“你就沒有聽說過,他把一生的作戰經驗都總結了一本書,叫做《太平韜略》,憑著這本書,他才百戰百勝,所向披靡。”

老人略為一愣,說:“你說的這個事……沒有聽說過。”

韋金珊又說:“我也是聽人們傳說,傳說這本書翼王把它藏起來了,至於藏到了哪裏,那就沒人知道了。不過,現在出於亂世,亂世裏是刀槍出天下,而指揮刀槍的人就看誰的指揮才能高了,才能高不高就看誰有沒有超脫一般的軍事理論了,這個世界上除了孫子兵法外,又多了一部兵書,那就是《天國韜略》,也就是說,誰得了《天國韜略》,誰就能得天下。”

老人直瞪瞪地看著韋金珊,沒有說話,老半天才嘟囔一句:“這本書真就這麼厲害?”

公韌打斷他們的話說:“什麼天國韜略不天國韜略的,那事離著咱們遠著哩。金珊哥,你是一個商人,經多識廣,你就拉拉如今的朝廷吧,看看大清朝還有沒有救?”

韋金珊對公韌說:“我和你也差不了半斤八兩,不過在外麵闖蕩慣了,朝廷的事也聽到了一些,我就給你拉一拉如今的朝廷吧。”

韋金珊喝了一口酒,吃了一口菜,就慢慢地說起了如今的朝廷:“同治皇帝5歲登基後,慈安、慈禧垂簾聽政,恭親王奕主持大權。光緒2年(1876年)朝廷看到洋人船堅炮利,更想學習西洋人的科學技術,於是就派兵部左侍郎郭嵩燾出使英、法、美西洋諸國和日本,1年後,郭嵩濤回來後,將一路上的考察情形,沿途所見所聞,呈報總理衙門。大意是西洋國屬於民主國家,首要者為治國權屬於人民,重要的政治製度,一曰行權,二曰法律,三曰議法,三權分立,相行不相悖,有益不相害。議法人員掌握大權,士農工商之人,都有公舉權;公舉之人言於上、下議院,凡利國利民的議案都可以提;用人執政一律秉公處置,所以法律公正,政治賢明。正因為在如此賢明的政治下,所以鐵艦、炮彈、槍械等火器十分的利害,製造業百般發達。

奕看了呈文,斟酌數日後,終以為西洋諸國和東洋日本,君主立憲製度,政黨政治這一套不可取,朝廷當勿用其製,鐵艦、炮彈、槍械製造發達,可用其器。於是,奕上報兩宮太後,慈禧覺得於朝廷有利,很快準奏。

奕得了懿旨後,和兩江總督曾國藩、江蘇巡撫李鴻章、浙江巡撫左宗棠、三口通商大臣崇厚,湘川學政張之洞,及總理衙門一應人在東堂子胡同總理衙門商量了一套更細的方法,上報兩宮太後。慈禧覽奏,一一允準,冠之名為‘洋務新政’,共五條。一條,在福建馬尾、山東威海衛,編練水師。二條,開軍火工廠,在安慶設軍械所造槍彈,在天津設機器局造機械,在上海設製造局,造戰艦,設洋炮局,造炮彈。三條,辦民用工業,開采煤炭、五金,籌措餉銀。四條,派留學生,赴英、法學造艦,赴德、日學軍事。五條,雇用洋人,聘請洋師。曾國藩在安慶、崇厚在天津、李鴻章在上海,左宗棠在福州,爭著領先,或造槍炮,或造戰艦,或造機械。一時‘洋務新政’風靡各省。

誰想到清光緒10年(1884年),法國遠東艦隊司令孤拔率艦6艘侵入福建馬尾港,泊羅星塔附近,伺機攻擊清軍軍艦。7月初3,法艦首先發起進攻,清軍主要將領畏戰,棄艦而逃,福建水師各艦群龍無首,倉惶應戰,戰鬥不到1個小時 ,福建水師幾乎全軍複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