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回 袁世凱小站練精兵(2 / 3)

光緒20年7月,光緒帝召見袁世凱。袁世凱抓住機會,慷慨奏聞舊有軍隊的弊病及練兵、製械諸法,力陳非改弦更張無法抵禦外患,受到光緒帝稱許,將他派到負責整頓舊軍、改練新軍的重要機構督辦軍務處差委。袁世凱第一個目標達到了。

然而,袁世凱在督辦軍務處擔任的是可有可無的閑差,難以施展他的抱負及多年曆練而來的治軍之才。袁世凱諳熟清朝官場積習,他動員叔祖袁甲三、堂叔袁保恒、袁保齡、養父袁保慶在京時的幾乎全部舊關係,四處活動,八方鑽營,請客送禮,重金賄賂,拜師請托,義結金蘭……打通進入上層集團的門徑。後黨核心人物、帝黨核心人物、西太後慈禧的心腹、光緒帝的師傅、滿族親貴、清流黨首領,諸如兵部尚書榮祿、恭親王奕訢、慶親王奕劻、軍機大臣兼戶部尚書翁同龢及軍機大臣李鴻藻等,竟全部被袁世凱搞掂。李鴻藻“激賞”袁世凱,認為他“家世將才,嫻熟兵略”,如令他特練一軍,“必能矯中國綠、防務營之弊”,而“亟言於朝”。翁同龢稱袁世凱“不滑,可任也”。榮祿具體指示袁世凱,“於暇時擬練洋操各種辦法”呈上,然後保舉他的軍事才幹。後來著名的“東南三督”劉坤一、張之洞、李鴻章,也都上書為袁世凱說好話。上述這些人黨派森嚴,相互之間矛盾極深,但卻眾口交讚,一致舉薦袁世凱這位小小的前駐朝商務委員。這其中固然有袁世凱逢迎拍馬、攀援權貴的因素起作用,但是他如果本身沒有兩手,那也是不成的!

根據榮祿的授意,袁世凱立即擬訂了全套編練新軍的計劃書,包括擬建新式陸軍的營製、餉章、聘請外國軍官的合同,上呈督辦軍務處,並強調指出: 甲午戰爭,清軍屢戰屢敗,“雖由調度之無方,實亦軍製之未善”。“若不權時度勢、掃除更張、參用西法、認真訓練,則前車之鑒,殊足寒心”。因“誠如憲台原奏,不得不為易轍之圖,作補牢之計也”。

光緒21年(1895年)年末,督辦軍務處奕劻、李鴻藻、長麟、翁同龢等議定三事:一、原駐小站編練定武軍10營的胡燏棻改任津蘆鐵路督辦;二、由袁世凱接任訓練新軍;三、命蔭昌挑選八旗兵丁入武備學堂。隨之,各親王、軍機大臣正式向朝廷奏請變通軍製,在天津創建新式陸軍,派員督練。其奏如下:

中國自粵、撚(指太平軍和撚軍)削平以後,相沿舊法,習氣漸深,百弊叢生,多難得力。現欲講求自強之道,固必首重練兵;而欲期兵力之強,尤必革新舊製。

查有軍務處差委浙江溫處道袁世凱,樸實勇敢,曉暢戎機,前駐朝鮮頗有聲望。因令詳擬改練洋隊辦法,旋據擬呈聘請洋員合同及新建陸軍營製、餉章,臣等複加詳核,甚屬周妥。相應請旨飭派袁世凱督練新建陸軍,假以事權,俾專責任。現在先就定武十營,步隊三千人、炮隊一千人、馬隊二百五十人、工程隊五百人,以為根本;並加募步隊二千人、馬隊二百五十人,共足七千人之數,即照該道所擬營製、餉章編伍辦理。

清廷批準此奏,即命袁世凱赴天津接管胡燏棻定武軍10營,以為改練新軍的基礎,並叮囑袁世凱:該道當思籌餉甚難,變法匪易,其嚴加訓練,事事核實。倘仍蹈勇營習氣,唯該道是問!

袁世凱取得了督練新軍的實權,8天後前往小站接管定武軍。他的第二個目標達到了。

小站鎮又稱新農鎮,東臨渤海,位於大沽要塞通往天津的中途,距天津僅60餘裏,離北京也不過300裏,是京津南大門。其地交通便利,地域遼闊,人煙稀少,宜於屯田養兵。因此曆史上於小站練兵早已有之。

清同治13年(1874年),李鴻章奉慈禧太後之命,派淮軍將領周盛傳率“盛軍7000餘人由安徽合肥至天津小站地區,鎮守大沽要塞,軍屯、練兵達20年之久。當地人稱“老盛軍”,設有7個營盤——盛字營、傳字營(以周盛傳名取名)、正營、老左營、後營、前營、副營。

光緒20年(1894年)甲午戰爭,盛軍奉調東北與日軍作戰,全軍覆滅,小站營房空無一卒。長蘆鹽運使、廣西按察使胡燏棻奉命編練定武新軍,原駐天津馬場,因營房不夠移駐此地。胡燏棻的定武軍在小站附近設有10個營盤,裝備洋槍洋炮,分步、炮、工、騎四個兵種。有步兵3000人、炮兵1000人、工兵500人、騎兵250人,共計4750人。聘請德國教官漢納根主持訓練。

新建陸軍采取德國和日本建製,分步、炮、馬、工程、輜重各兵種。以步隊為主,炮隊為輔,馬隊巡護,工程隊供臨時調遣。其中步隊5000人,分左右兩翼,設統領2人。左翼2營,右翼3營。翼下有營、隊、哨、棚;步隊每營1000人,設統帶1員,幫統1員,下分4隊;每隊250人,4隊共設領官4員,哨官12員,哨長24員,督排哨長4員。左翼由重炮隊接應,右翼由快炮隊接應。炮隊1營共1000人,設統帶1員,分右翼快炮隊、左翼重炮隊和接應馬炮隊3隊。馬隊1營共500人,設統帶1員,幫統1員,下分4隊;工程隊1營共500人,設管帶1員,幫帶1員,委員1員,下分橋梁、地壘、電雷、修械、測繪、電報6司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