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韌和馮國璋結拜為兄弟後,在馬上談論軍事的時間更多了,都有些相見恨晚的感覺。公韌在馬上談論了一番軍事後,又下馬行軍,也想看一看自己的身體是否能堅持到最後,倒也覺得時間過得飛快,一天一天非常充實。
部隊經過7日的急行軍,到達了天津的小站,一排排也舊也新的營房出現在麵前。這200人從徐州出來的新兵,又被淘汰了不少,到目前也就剩下了100餘人。還好,三合會的10個人由於都是事先精心挑選,個個都是身體健康,意誌堅決,倒是十分齊整沒有落下一人。
清朝在袁世凱小站練兵以前,有過三種軍製:最早的是“旗兵”和“綠營”,到了曾國藩組織鄉團後,所謂湘軍、淮軍,官式名稱叫做“勇營”。
旗兵是清王朝的原始軍製。最初隻有四旗,以旗的顏色別類,分黃旗、白旗、紅旗、藍旗;以後增加了四旗,為鑲黃旗,鑲白旗、鑲紅旗、鑲藍旗。乃把原來的黃、白、紅、藍稱為正黃旗、正白旗、正紅旗、正藍旗編為左翼,鑲黃等四旗編為右翼,這就是清入關前的原始兵力,總稱“兩翼八旗”。後來由於蒙古的歸附,又縮了“蒙古八旗”,原有的則稱“滿州八旗”。入關後因明軍投降和整編,複有“漢軍八旗”。這24旗總兵數共28萬人。
清統一中國後,把旗兵中最基本的部隊編為“禁旗”,禁旗都是在長白山下打天下的子弟兵,他們負責北京警衛和國防責任,等於是中央軍。其餘漢、蒙、滿等24旗約20萬人,則分別駐防於各省及重要城鎮,以為鎮伏漢族的武力,稱為“駐防八旗”。
旗營的官兵是世襲製度,生而食糧,數傳之後,腐敗已極,竟有列名行伍而不識弓弩為何物。光緒中葉,外侮日亟,滿族有遠見的王公大臣,乃有整頓旗營之議,派遣八旗子弟出洋留學,如蔭昌、良弼等都是。同時積極整理各省駐防旗兵,挑選精壯編成“八旗練營”;有“洋槍兵隊”、“洋槍馬隊”、“備練馬隊”、“洋槍步隊”等編製,聘任教官為新式的訓練。可是八旗子弟嬌養已慣,滿洲人當年勇武矯健的風氣已經完全喪失,所以整頓歸整頓,旗營的腐化已至不可救藥的程度。
比“旗營”稍後組成的清軍是“綠營”,綠營和旗營同稱為“經製兵”,也就是國家的軍隊。綠營的製度完全仿照明代,官兵全部是漢族,因為所用的旗子顏色是綠的,所以稱為綠營。
綠營歸兵部所轄,全國兵營可分為“在京”和“在外”兩種。“在京綠營”由步軍統領(即九門提督)統轄;下分左右兩翼,各設總兵,總兵之下則為城防營,有副將、參將、遊擊、都司、守備等官。另有一部分在京綠營,分屬於漕運總督,專任護漕之責,其職務等於護路警察。至於“在外綠營”則直屬各省,由總督或巡撫節製調遣,所以各省督撫的官銜有“節製軍務兼理糧餉”一項,就是指綠營。綠營統兵的軍官有提督、總兵、副將、參將、遊擊、都司、守備、千總、百總、外委等。軍隊編製以營為單位,設管帶一人,每營500人。全國的綠營總數共約50萬人。綠營到了清末,餉給過薄,乃多虛額,檢閱時則以雇傭市井無賴充數,武官由捐納出身,軍隊缺額在半數以上,腐化已極,以致太平天國軍興,勢若破竹,綠營乃遭淘汰。
旗營、綠營既成廢物,曾國藩招募土著編練“勇營”,就是後來名重一時,鎮壓太平天國的湘軍和淮軍。由於這場戰爭的表現,勇營竟取得國軍的地位,加以旗營形成虛設,綠營僅存形式,所以勇營就成為清廷鎮內禦外的唯一武力。勇營的裝備以弓矢刀矛為武器主力,鳥槍火統為輔助。淮軍李鴻章找英人戈登編練洋槍隊,是為中國采用新式軍械的開始。
勇營軍紀很壞,擄掠奸殺,視為慣常,曾國荃所統之兵尤甚,攻入南京時竟至全城為廢墟,一個小兵都身懷巨萬;而清廷當時爵賞太濫,所以太平天國戰事結束後,勇營之腐敗,至於不堪言狀。而湘、淮兩軍將領也都恃功而驕,數次對外戰爭,一敗塗地,尤其是甲午戰爭,淮軍衛汝貴全軍覆沒,舊軍之劣點,完全暴露,於是清廷才下決心汰除舊軍編練新軍。
甲午戰爭,在聞清軍敗訊後,袁世凱連續致電盛宣懷,指出舊式軍隊遠遠不能適應近代戰爭的要求,建議亟練新軍,改革軍製、操法、裝備。他說:清“各軍皆不知槍炮”,天津運來的快炮沒有鞍套、馬匹及炮油,所配炮彈不足10分鍾之用,放炮時“門澀”,“一敗即棄”;士兵用槍“不瞄準星”,隻知托平亂打,難以命中,“何能禦敵”?!又分析雙方優劣,“寇練兵純用西法,能習西式武器,用又內外協同,賞罰明,號令嚴,事權一,不惜費。我皆反之,且各軍敢戰者共計不過六七千人,分守各路,實嫌太單,恐愈戰愈糟,愈難結束”。向盛宣懷建議:如籌得有款,宜速請名教習,募學徒千人,教兵官認真講究西法,另改軍製。為將來計,此軍情絕非老軍務所能得手,槍炮全不知用,何能哉?他最後還毛遂自薦:如練新軍,“弟願任監督,必有以報”。
袁世凱不僅通過盛宣懷、胡燏棻等人將他編練新軍的觀點轉呈、上達軍事統帥,而且多方活動,直接向上呼籲編練新軍。他多次致電欽差大臣劉坤一,提出整頓軍隊的建議。
甲午戰爭中陸軍的慘敗和北洋水師的全軍覆沒,使清朝上下痛切領略了外國堅船利炮、新式軍隊的厲害,看清了中國舊有軍隊的腐敗無能,感悟到必須迅速改革舊軍隊,編練新軍隊的重要。光緒20年(1894年),清廷開始著手籌建新式陸軍,選派青年出洋學習軍事;設立武備學堂;派長蘆鹽運使、廣西按察使胡燏棻編練定武軍10營,署兩江總督張之洞編練自強軍13營。其中定武軍部分采用西法;自強軍聘用德國教官,悉仿德製,全部新式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