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回 公韌染病總結經驗(1 / 3)

王和順、公韌、唐青盈等進入了越南安南,找到了孫中山,才知道孫中山正在策劃鎮南關起義。

經過連日征戰,長途跋涉,又經曆了一次次的戰鬥,公韌隻覺得身心疲憊,心灰意冷,又趕上越南的秋天悶熱,不巧又染上瘧疾,每天發熱發冷,折騰得死去活來。多虧了孫中山親自給公韌看病,又加上唐青盈的細心照顧,才使公韌的病情漸漸好轉。

這一次,孫中山親自給公韌喂湯喂藥,公韌心裏十分感動,不過有時候感到有些事不能理解,禁不住問孫中山:“中山先生,從光緒21(1895年)年的廣州乙未起義到光緒26年(1900年)的庚子自立軍起義,從光緒26年(1900年)的庚子惠州三洲田起義到光緒32年(1906年)的萍瀏醴大起義,從光緒33年(1907年)的丁未潮州黃岡起義到丁未惠州七女湖起義,直到今年的欽廉防城起義,為什麼我們總是失敗?請中山先生給解釋一下。”

孫中山笑了笑說:“這不但是我,也是每個革命黨人要總結的經驗,如果經驗總結好了,革命就可能成功的快一些。你說說吧,你對這些事是怎麼看的?”

公韌想了想說:“原來的起義主要是指望會黨,會黨有他們的優點也有他們的缺點,優點是人多,集中起來方便,缺點就是紀律差,訓練差。所以欽廉防城起義又指望軍隊,沒想到,在清軍麵前,軍隊起義也失敗了。”

孫中山說:“對呀,你說到點子上了,但是還沒有總結到點子上,那就是我們必須建立自己的軍隊,而且必須是一支強大的軍隊,沒有這一點,革命不能成功。”

公韌點了點頭說:“中山先生說得對,還有一點就是,我們同盟會的人是不是少了點。如果連光緒皇帝身邊的人都是我們的同盟會員,那我們的事業就好辦多了。”

孫中山點頭說:“對呀,革命是四億億中國人民的事,不是我們少數革命黨的事,如果每個人都發動起來了,我們的事情自然成功的機會就多了。還有一點就是,我們還沒有自己的根據地,如果我們建立了自己的根據地,有了自己的政府、軍隊和人民,再向別的地方進攻,那就好使多了,就是打敗了仗,也有地方休整,再也不用打了敗仗就解散了。”

公韌笑了,覺得自己的心裏敞亮了許多。

公韌的床頭上放著同盟會的機關刊物《二十世紀之支那》、《醒獅》、《民報》等,有空的時候,公韌就津津有味地讀起來。看著,看著,公韌興奮起來,拉著唐青盈說:“你看,你看,這一段寫得多好。”

唐青盈正在給公韌縫補著衣服,沒功夫看,就對公韌說:“你給我念念,到底有多好,我也聽聽。”

公韌就說道:“這上麵畫的是中國的始祖皇帝黃帝肖像,在肖像背後,宋教仁寫了一首詩,詩上這麼寫著:‘嗚呼,起昆侖之頂兮,繁殖於黃河之滸。藉大刀與闊斧兮,以奠定乎九有。使吾世世子孫有啖飯之所兮,皆賴帝之櫛風而沐雨。嗟我四萬萬同胞兮,尚無數典而忘其祖。”

唐青盈問:“這亂七八糟說得什麼呀?”公韌說:“其實就是讓我們不要忘記祖先,堅決推翻滿人政府。”唐青盈說:“明白了,推翻清朝就推翻清朝唄,這麼羅嗦幹什麼。”

公韌又翻了一陣子《醒獅》說:“你看看,這篇文章寫得也不錯?”唐青盈又說:“你也給我念念。”

公韌就念道:“《革命軍》出世兮,張我大武;奮三寸管以哀告同胞兮,庶挽回我國步。不翼不脛而飛走海內兮,群捧讀以當露布;……”唐青盈聽了一陣子還是沒有聽明白,就說:“我還是聽不懂。”

公韌就給她講解了一遍。

唐青盈從公韌的講解中學到了許多新的知識,公韌和唐青盈的討論中,理論也有了新的見解和突破。

這一天,公韌吃了幾片西藥,又喝了一碗中藥湯,覺得精神好多了,禁不住走到院子裏摸起了大刀片,在空地上輕輕地耍了幾趟刀,活動活動筋骨。稍微一活動,渾身出了一身臭汗,覺得有些酸痛,可是也舒服多了。

公韌放下了大刀,喘了一會兒,又輕輕地歎了一口氣:“唉——”

唐青盈問:“公韌哥,有我在你身邊,還有什麼不高興的?”

公韌又歎了一口氣說:“看到了你,我就想起了西品,怎能不叫我日夜掛心。一晃都12年了,人又有幾個12年呢?我覺得我都快老了,我想西品也老了吧!”

唐青盈晃著公韌的膀子說:“公韌哥,你一點兒也不老,我覺得你年輕英俊,滿有吸引力呢!西品啊……你就別替她操心了,各人有各人的福氣,她不愁吃不愁穿,比我們成天衝鋒陷陣,說不定哪一會兒馬革裹屍強得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