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8世紀末開始,有些人在他們的文章和著作中提出了一種推斷,認為大金字塔基座的周長,正好相當於太陽年的長度。1819年,英國數學家約翰·泰勒確信,大金字塔的高度和基座周長之比,即為直徑與圓周之比。他還認為,這座建築物所用的量度單位,是“極布斯”。這一理論經過天文學家皮阿茲·史密斯在現場多次細微的測量後,於1864年再度被提出來,並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英國的埃及學學者威廉·佩特裏也重新進行了測量,他的計算結果,成為戴維森博士後來進行廣泛而深入研究的基礎。
大金字塔銘刻著人類的未來嗎?
1865年,羅伯特·孟菲斯首先提出了這樣一個論點:塔內甬道和墓室體係,展示出按年代順序編成的眾多預言;這種編年序列的推算單位,是計量地球極坐標直徑用的“極布斯”;大巷道以其形狀、高度和長度,象征著基督紀元。後來,孟菲斯還表示確信,前廳方向上的第一條矮過道的入口,象征著《聖經》上所預言的幾次戰爭和大災大難的開始。史密斯對這個說法毫不理睬,但在對基督紀元開始的推算中,他也犯了和孟菲斯同樣的錯誤。
實際上,按戴維森和哈伯曼的看法,基督紀元是從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受難和耶穌複活這一年開始的,這一年同時也是第一次聖靈降臨的一年。
有關大金字塔是預言編年史的假說開始出現時,歐洲人對古代埃及救世主降臨說的那些預言並不了解,然而,這些假說、這些預言,與《逝者之書》都不謀而合。《逝者之書》是古埃及最古老的文獻之一,它與大金字塔之間具有某種一致性。一位傑出的埃及學學者曾說,大金字塔是“用石頭講話”,而《逝者之書》則“用文字表達”。在埃及的這本典籍中,大金字塔是法老的守護神“阿蒙之神廟”,即是說,是那些看不見的事物的秘密住所,是“光明之地”和“人所不知的秘密殿堂”。《逝者之書》的寓意,與大金字塔的甬道和墓室是有聯係的我們現在的責任,是不帶偏見地去審視這些事實,充實自己的知識。
第四節宋代的一次第三類接觸
在宋代洪邁所著的筆記《夷堅誌》中記載著一次罕見的人類與外星人發生第三類接觸的事件。此事見於該書的《夷堅丙誌》卷11,題目是《錦香囊》。
在南宋紹興十六年(1146),德興縣石田(今江西省德興市石田崗)人汪蹈聘請了上饒人龔滂為自己孩子的家庭教師。書房中原有兩張床,龔滂睡在東床上,西床留給來訪的客人使用。一個秋夜,龔滂已經上床,但油燈還未熄滅。他聽到西床上有一些響動,不一會兒,一個年輕女子揭開床帳而出。隻見她頭戴珠冠,戴著奇異的首飾,衣服也非常奇特,與常人不同。她的容貌瑰麗,龔滂在畫中都未曾目睹過如此美人。該女子直接上前就要與龔滂相擁。龔驚喜交加,故做嚴肅狀問女子:“你是什麼人,怎麼到了這裏?”女子說:“中丞(禦史中丞,也就是今天的監察部長)不用問了。”龔說:“我隻是一介布衣,你怎麼這麼稱呼我呢?”女子說:“先生明年就會科舉登第,前程已經都確定了。”女子於是與龔同寢。第二天雞鳴頭遍時,女子哭泣著請求離去,解下自己佩戴的錦香囊留作紀念。她說:“你一定要將此物收藏好,不要輕易給別人看,萬一被別人看見了,它就不再香了。40年後,我會來取走它的。”兩人戀戀不舍,久久不忍分離。最後不得已,手拉手走出門。兩人仰望星空,女子指著一顆明亮的星星說:“這就是我。”龔滂正盯著星星看,忽然有東西像一條白布一樣從星星中升起,並垂落到地麵。女子立即登上,當離開地麵丈餘時,她回頭對龔滂說:“郎君趕緊回屋吧,如果有人問,一定不要回答。否則,會大禍臨頭。”女子隨即冉冉上升,慢慢地看不見了。龔滂駐足凝視良久,不忍離去。他忽然想到女子的話,連忙回屋,關緊門窗。不一會兒,聽到有人擊打門戶,龔滂拒不回答,該人怒罵而去。到天亮後,龔滂檢查女子所留香囊,隻見紋飾燦爛奪目,不似人間之物。囊中間放著一個像玳瑁質地的盒子,盒裏放著香料。其香氣濃烈,不可名狀。龔滂將此事的前後經過告訴了汪蹈,汪的女婿王慶得知此事,屢次哀求觀賞錦香囊而不得,於是一次趁龔滂醉酒之機偷偷賞玩,香氣從此就沒有了。
洪邁最後寫道,龔滂果然科舉登第,但是否當了禦史中丞就不得而知了。洪邁還特意交代了,此事是洪的親戚洪紱告訴他的,而洪紱繼龔滂為汪蹈家的家庭教師,這件事是汪蹈親自告訴洪紱的。其事的可信度可見一斑。
時隔800餘年後的今天看此事,無疑是一件人類與外星人的第三類接觸的珍貴案例。該女子的服飾、裝扮都迥異於地球人,而且其所遺留的錦香囊也是當時人所未曾目睹過的。從女子能與龔滂自由交流可看出,她所處的文明顯然已經產生了語言自動翻譯的機器,或是其人自身就擁有理解各種語言的能力。另外,女子所指的明亮的星星應該是外星母船,而白布一樣的物體無疑是母船與地球之間的便捷小型交通飛船。從該女子與龔滂發生了性關係可看出,該種外星人有著與地球人相近的體質特征。從該女子告誡龔滂不要與陌生人應答可看出,該飛臨地球的飛船的成員不止一人,並且有著嚴禁與地球人交往的禁令。至於錦香囊是何種物體則很難說,但是從女子說40年後要取回分析,它很可能是一種信息采集裝置。
總之,這件事,是中國古代難得的一次地球人與外星人的第三類接觸,並且留下了珍貴的記錄。
第五節一則中國古代UFO事件的記錄及評析
清朝人麟慶的筆記《鴻雪姻緣圖記》中的第二篇《延年玩丹》記述了他童年時遇到的一起奇異事件,以現在的眼光看來,這是一起較典型的UFO事件。
《鴻雪姻緣圖記·延年玩丹》原文:“乾隆五十六年,歲在辛亥,三月十四日,麟慶生於河南南陽府署,時大父曉嚴公官知府。越五載,嘉慶元年丙辰,餘六歲,大父親教識字,並習國語,丁巳,遷糧監道侍宦赴省。戊午,年八歲,居道署之二堂後,有院一區,樓三楹,篆額曰延年。相傳有仙居之,戶樞嚴密,非朔望祭祀,戒勿啟。樓下東偏,設有家塾,延曹蓄齊師(諱萃,安徽太湖人,歲貢生),餘就塾必經樓下。一夜晚歸,月明如畫。忽見樓頭飛起一丹,其圓如珠,其赤如火,隨風直上,與月爭光,繼起者倏隱倏現,飄揚無定,少頃,一丹飛入雲際,自上而下,芒含五色。又有一丹,自下而上。兩丹相值,化為千百,如瓔珞四垂。方注目間,一丹斜飛落肩上,餘驚呼,丹即不見。比道光五年,餘由安徽潁州守擢河南開歸管河道,抵省之日,先拜樓下。有詩雲:少小曾遊處,而今做宦遊。未參新政府,先問舊書樓。祖德期無忝,君恩那得酬。觀民原乏術,況複奠黃流。均紀實也。”
下麵根據文章對這起UFO事件做一下簡單的評析:
1.事件發生的時間。嘉慶三年即公元1799年的一個非常晴朗、“月明如畫”的夜晚。
2.事件發生的地點。當時省城(今河南開封)的糧監道道署後院的一座名為“延年”的樓附近。這座樓“相傳有仙居之”——“仙”、“居”兩個字在這裏的使用很值得注意,因為中國如有異常的事物出現通常是用鬼怪來形容。例如宋朝蘇軾鎮江金山寺夜見UFO後寫詩“悵然歸臥心莫識,非鬼非人竟何物”、明朝劉基見UFO後寫詩“大月如盤海中出,不知妖怪從何來”。而本文中說當時人們是用“仙”而不用“鬼”、“怪”來形容延年樓上出現的異常事物,這說明以前這裏出現的事物是善良無害、光明輝煌的,所以用“仙”來記述。而“居”字說明這個事物不是外來的,是本來就住在這座樓裏的,那麼以前肯定不止出現一兩次,而是多次出現,這兩個解釋從後麵的事件過程中完全可以得到印證。
3.事件的經曆人。本書作者麟慶(《清史稿》有傳,他是清嘉慶十四年進士,曆任各地的府、道官,曾官至湖北巡撫、署理兩江總督的封疆大吏),時年8歲,在延年樓下東邊的家塾裏讀書。其子崇厚讀過中國近代史的可能不會太陌生。
4.事件的經過。作者從私塾讀書晚歸經過延年樓時,見樓頂飛起一“丹”形不明飛行物體。這裏用“丹”字來形容這個UFO,是因為它“其圓如珠,其赤如火”,說明這個物體是圓形紅色的。再聯係到後文此“丹”可以“斜飛落肩上”,說明這個丹形UFO體積比較小。起初的兩個表現不同,第一個“隨風直上,與月爭光”,第二個“倏隱倏現,飄揚無定”。過了一會兒,其中之一“飛入雲際”,並發出五色的光芒,接著它與又出現的第三個“丹”上下相“值”,這個“值”字在這裏聯係上下文很顯然應該是“撞”的意思,但特意查了下《古漢語詞典》,“值”在古漢語裏有“相逢、相遇”的意思,並沒有“撞”字所蘊含的猛烈味道。那麼以作者的文字功底顯然不會濫用字,究其原因,我們會發現本文描述這一事件時,始終沒有聲音的描述,一切都是靜悄悄的。而聲音是一起事件中的要素,無論UFO這樣奇異的事件還是日常生活裏的普通事件,都不應該將聲音忽略掉,那麼本文中居然一點沒有提到聲音如何,這必不是作者的疏忽,而是這一事件的整個過程。丹形UFO從出現到消失根本就沒有發出聲響,於是一切表現得那麼靜謐平和,再結合上文提到的“月明如畫”的夜色,非常具有美感。“撞”這樣有著劇烈的破壞涵義的字用在這樣的環境下當然不合適了。在“兩丹相值”後,出現了很漂亮壯觀的景象:“化為千百,如瓔珞四垂。”這句話很難理解,隻得勉強解釋為這兩個丹形UFO“值”到一起後出現了眾多的分身,這是此次事件的高潮。最後的結果是,當作者正看得起勁時,其中之一落在了他的肩上,把小孩子嚇得不輕,一聲驚呼打破了事件從始至終的寂靜,於是丹形UFO就立刻不見了。注意不是迅速飛走,也不是漸漸隱沒,而是突然的全部就地消失。
5.至於這則記錄的真實可靠性。首先這本書是寫實體筆記,完全不同於清朝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這類本就以誌怪為主旨的筆記。作者對自己的這本書非常重視,書的前麵請了既是清朝重臣又是著名學者的潘世恩、許乃普、阮元等人作序並製作插圖,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冒犧牲名譽的危險而故意編造。而且大概作者也覺得此事件頗為離奇,恐旁人質疑,於是在《延年玩丹》的篇末特意強調“均紀實也”。北京古籍出版社1984年依據道光二十九年刻本影印的出版說明中也評價說:“書中的記載都是作者親身的經曆,當時記述或事後回憶,應該是真實可靠的。”其次作者麟慶進士出身,宦遊南北,官至封疆大吏,除了《鴻雪姻緣圖記》這本筆記外,還著有《凝香室詩集》、《黃運河口古今圖說》、《河工器具圖說》等書,有相當深厚的文化功底,完全能夠用文字清楚地表達出所經曆的事情。或者有人說這是作者回憶8歲時的經曆,恐有記憶不清甚或想象成分在內。但是這種懷疑顯然是不成立的,因為8歲的小孩已經具有完備的記憶力,何況對這樣奇異的事情,肯定是記憶深刻,難以忘懷。作者在這本筆記的開端就記述了這件事(第一篇《小照自題》可以說並不是筆記的正式開始),以及作者在重回故地任職時,首先沒有到衙門就職,而是亟亟地先“拜於樓下”,特意到書樓下祭奠,說明此事件對作者影響至深,記憶錯誤的可能性基本沒有。
6.從對此事件的綜合分析來看。首先就是這是一起有趣的UFO事件,但是它可能是屬於哪種情況呢?首先,是不是煙火呢?這個可以排除,因為作者生於官宦世家,年已8歲,肯定見過煙火,不可能分辨不出來;其次,會不會是某種自然現象呢?這個可以存疑,一方麵如果說文中的延年樓一帶區域由於偶然原因具備某種特殊屬性,會在一定的環境下,例如“月明如畫”、寂靜無聲的晴朗夜晚,發出小火球樣的物體,而最後由於作者驚呼破壞了這種自然現象發生的環境基礎,所以就立刻消失了,那麼可以說這是一種解釋;另一方麵因為自然現象在同一地點同一時間同樣的環境下的表現應該具有某種同一性,而文中“丹”的表現完全相反,一個“隨風直上,與月爭光”,一個“倏隱倏現,飄揚無定”,以及作者驚呼後“丹”立刻消失,頗說明這“丹”具有一定的非自然性和某種內在(“丹”本身有意識)或者外在(“丹”受外在其他意識的控製)的意識,當然,這更是一種存疑性的分析。
7.此記錄的價值。首先可以肯定這是一起比較典型、可靠的中國古代UFO記錄;其次這則記錄在目前中國古代UFO研究中還未有提起和引用過;最後因為延年樓附近並非隻發生這一次UFO事件,應該是同一地點多次發生(否則也不會“相傳有仙居之,戶樞嚴密,非朔望祭祀,戒勿啟”),這樣就比之偶然一現的突發事件更有價值,如能有條件進行實地踏訪、根據地方誌等情況進行進一步的探討,相信會給中國古代UFO的研究提供一筆更有價值的資料。
第六節UFO的曆史與類比
UFO現象古已有之,古代就已開始觀察和研究,隨著人類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研究工作也在逐步深化,但是,在從古到今的研究中,基本都拘泥於傳統思維的定式,研究人員過多地運用了類比的推理方法,使研究工作不能有效地、創造性地開展。在此筆者試圖通過曆史上對UFO的研究的回顧來說明在UFO研究中類比推理的危害,其實也就是傳統思維的定式對研究的進展的危害,同時說明UFO研究的途徑和意義。
對UFO研究的第一步是和迷信聯係在一起的,而且經常是和自然天象混在一起的,古人要麼把它歸結為天神,要麼歸結為地鬼,UFO產生的各種物理效應,被很自然地理解成了上天的賜福或懲罰,由於知識的貧乏和認識能力的低下,古人不可能把UFO和天象區分開來,隻有類比的本能把一切來自於天的東西視為天的一部分,在現代一些受教育比較少的人,也沒有跳出這種迷信思維的定式。在我國農村,由於大部分地區偏僻,農民又多早出晚歸,實際接觸UFO的事例很多,但大都歸結為“天開眼”、“玉帝的華蓋”之類,民間還有一種迷信的說法,即碰上這類事是上天賜福的預兆。前幾年筆者回老家時,閑談期間說起UFO案例,筆者的一個遠房長輩就說,這不就是碰見過的玉帝的華蓋嗎?
對UFO研究的第二步是去除其中的迷信色彩,把它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現象來認識和研究,表現在對案例的記述相當客觀,由於不再迷信,但也根本想不到有可能是外星人或其運載工具的觀點,而發現一個現象,就給它一個結論,這是人類的本能,由於需要這樣一個結論,人類的又一個本能類比又出來幫忙了,於是牽強地把它推斷為自然界生物或自然現象的某種變形。我國早期的科學家沈括在研究揚州明珠時已經能做到這一步了。
對UFO研究的第三步是在全部UFO案例中去除已查明是自然現象或人工現象之後,剩下的那部分案例根本不可能用人類現有的技術手段和知識加以解釋,這部分案例明顯地表現為一種智能現象,其表現和事後的影響有超自然和超物理(我們已經掌握的物理知識)的特性,分析得出的結論(其實是提出了一個問題)是,混雜在其中的一部分有可能是外星人或其運載工具。這一問題是經過廣泛歸納和演繹而不是簡單類比提出的,這一問題提出後,UFO問題的研究就成了外星智能存在與否的證明過程了,這是UFO研究史上最大的進展。陷於類比的泥坑而不能自拔的反對者偏執地認為絕對沒有這種可能,然後是牽強附會地把每一個UFO案例解釋為我們已經熟知的自然現象,諸如雷電、雲彩、陽光折射等。他們運用的唯一有力的工具仍然是類比,其論點和論據大體如下,宇宙太大,即使以光速旅行(而這一點根據權威的相對論又是絕無可能的),從任一可能有文明的星球到地球也要數十、數百年以上,因此,即使某星球上有人,也絕對到不了地球;外星人來了,為什麼不和我們聯係;一些原來不能解釋的UFO現象,後來可以用某些自然現象和人的技術活動解釋了。因此,所有的UFO現象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技術的進步都可以解釋為自然現象或人的科學技術活動而非外星生命現象,UFO事例不可靠。其他還有很多,但這些是最有代表性的。明擺著的是,所有這些論點和論證,都采用的是簡單類比,論據局限於我們對世界的知識。我們都知道類比推理的結論都是非充分的,列寧曾說過“類比是跛腳的”,我們知道表現相似、性質也相似的東西可以類比,但如果是表現相似但性質相差很遠或截然不同的事物的類比結果大多是錯的,類比的作用是提出問題而不是解決問題,最後解決問題還得依靠演繹。我們看到上麵的論證其核心是基於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的,但是現代粒子物理和宇宙物理相繼發現了一些用我們人類目前最高認識水平的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都不能解釋的現象,這至少說明相對論並不是完善的,那麼由此推出的結論的正確性又有多大?
對於其中一部分UFO現象,從其出現的時間、形態、動作以及影響等方麵去分析,確認是不能用已有的知識解釋的,但我們又發現,倘若假定是外星文明的話,那麼解釋甚至是完美的,在物理學和其他科學研究中廣泛地運用了假設的方法,大大地推動了這些學科的發展,現在為什麼不能在UFO研究中先假設是外星文明現象?況且已有一些有力的旁證支持這是外星人和其運載工具的論點。
對UFO研究的第四步是徹底揭開這個懸案,到了這一步類比就再也沒有立足之地了。現在還不清楚是不是已有個別國家已經揭開謎底,由於某種需要秘而不發,但民間研究中都沒有達到這一步。隻要徹底揭開這個謎底,無論最後答案是外星文明現象或者不是,都將對科學技術特別是宇宙觀和倫理觀產生重大影響。如果有朝一日,人類和假想的外星文明的某種聯係建立,謎底將立即揭開,同時我們也看到,如果這種聯係建立不了,或根本沒有外星人,那麼這個謎將是無限期甚至是永遠的。正是這一點,造成UFO研究中,一旦發現新的案例,馬上掀起一個高潮,大多數人盲目相信是地外文明現象,一過這個高潮,又對UFO現象全麵否定,這對UFO研究是有害的。UFO研究是一項長期的也是有重大意義的工作,我們可能因某種突然的機會確證有地外文明,但我們卻不能因一時無法證明地外文明的存在就加以否定。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如果真的存在地外文明的話,那麼采取一種更積極的研究方法,也就是站在假想的“他們存在”的立場上去研究,也許可以早一點揭開這個謎底。
對UFO現象回避是不夠明智的,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直接要求對這個問題作出結論,越早越好,科學技術的進步使支持外星人存在並可能已在地球上出現的論點和論據日益增多,外星人是否存在,或許對我們不重要,但對未來的地球人來說也許是性命攸關的大事。
第七節超時代文明之謎
人類有文學記載的曆史僅5000年左右,而從全世界各地的考古發現看,地球的超時代科技文明疑案重重。
1972年,法國一家工廠從非洲加蓬共和國著名的奧克洛鈾礦,進口了一批礦石鈾。技術人員驚奇地發現:這些運來的鈾礦早被人使用過。原來這批礦石中鈾的含量不足0.3%,而正常的礦石含鈾量應該是在0.72%。這引起了眾多科學家、教授、工程師的興趣並到礦區進行了全麵地考察研究。
1992年,非洲加蓬共和國的奧克洛鈾礦區又爆出了一個震驚世界的大新聞:科學家們在這裏發現了一個不可思議的史前遺跡:一座古老的核反應堆。據考證,奧克洛鈾礦成礦年代大約在20億年前,而這座核反應堆,從建成到運轉期長達50萬年之久,麵對這座保存完整、結構合理的核反應堆,科學家們瞠目結舌,是誰建造了運轉50萬年的這座核反應堆呢?盡管眾多科學家致力於對它觀察研究,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在南美洲的喀喀湖畔的高原上,有一片神秘古城底河瓦它克的廢墟,裏麵有座用整塊紅色砂岩鑿成的巨大神像,神像上刻著一幅完整的星空圖和上百個符號文字,經考古天文學破譯,那幅形象圖竟然準確地繪下了27000年前的古代星空,神像上的文字符號,記述著深奧的天文、數學知識。這些知識是現代人類用精密的天文儀器、超級計算機都難計算出來的,而27000年前的人類卻能完成,真是難以想象。
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的托魯卡比宮中,保藏著一幅古代地圖。這幅古代地圖發現於18世紀初,它對地球全貌繪製得十分精確,和美國“阿波羅8”號太空船所拍的地球照片竟毫無差別。數千年前的地球人類無人造衛星、太空船,又如何能精確地繪製出地球全貌呢?
1993年,日本考古學家和埃及專家們一起,在一座金字塔內找到一具距今5000年的木乃伊,在他的左胸腔內,發現一副類似心髒的儀器,經專家們測定這是一個人造心髒。眾所周知,人造心髒的研究成功,在現代醫學史上至今才不到20年時間。而這顆人造心髒在5000年以前就移植到人體內,這實在是地球醫學史上不可思議的奇跡。
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觀——秦始皇兵馬俑一、二、三號坑挖掘以來,令考古學家和各方麵科學家們不解的地方越來越多。其一是一把被百千克重的陶俑壓彎的劍,當發掘者移開陶俑時,彎劍竟慢慢地複原了。2000多年前,鐵的冶煉才出現不久,秦人是用何種技術鑄出這把千年彈性不變的劍?其二是發掘出的秦俑佩帶的刀刃上鍍有一層鉻。鍍鉻是需要電子學知識,而鍍鉻工藝是美國科學家在1937年才發明的。秦人的電子學知識又從何而來?其三是發掘出的彩繪秦俑,其顏料均為天然礦物質,唯有紫色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經現代科學鑒定:這種紫色顏料的成分是矽酸銅鋇,在自然界中是不存在的,而在20世紀80年代才由人工合成。其四是10萬立方米的粗大紅鬆木,遠隔高山水阻,在當時沒有現代交通工具,又無起重吊車,秦人是靠什麼工具運到現場的?這一係列謎團,使中國考古學家一時還找不出答案。
超時代科技文明之謎時時困擾著世界各國的科學家們。美國天文物理學家萊特爾博士認為,外星文明曾滲透了地球文明。他從文明是宇宙中的普遍現象這一觀點出發,認為宇宙天體演化的不同步必然聯係到人類演化的不同步,當地球人類尚處於原始狀態時,銀河係中有些星球的人類可能已進入超級星際航行時代。它們有能力超越時空阻隔抵達地球,以科技文明適當地幫助了當時的地球人。追溯得更遠一些,可能早在地球人類尚未出現時,就有外星人活動在地球上,並為此留下了種種謎團。
俄羅斯生物考古學家文薩爾斯基教授卻認為地球文明具有循環發展的特征,在地球誕生至今46億年的曆史中,地球上的生物經曆了5次大滅絕,生生死死,周而複始。最後一次生物大滅絕發生在6500萬年前。由此推斷,在20億年前,地球上存在過高級文明生物,但不幸毀滅於一場核大戰。證據是不久以前,一批科學家在巴西的大森林中發現一座神秘的玻璃山。這座漆黑光滑的古堡大山,光亮非常,就像打了蠟一樣,而從遠處看更像是人工造出來的。美國著名的物理學家和核彈學家荷西·艾拉幹博士經過周密的考察,認為這是一次強大的核爆炸使四周溫度高達數千攝氏度,爆炸拋起了大量沙石融合成了這座玻璃山。艾拉幹博士的結論是:我們有理由相信,早在古埃及王國之前,已經有一個超級民族生活在地球上。他們擁有核彈和發射工具。我們現代人並不是第一個擁有核武器的人類。美洲、印度的考古專家們同意此說法。據古代印第安人遺留下的文字資料顯示,地球曾經曆過一場核戰大災難,它毀滅了無數城市和村莊。印度的考古學家發現大約在6000年前,在印度河流域有一座繁華的城市突然在瞬間被摧毀了。考古人員經多年的努力,完整地發掘出該城遺址,並找到這裏發生過猛烈爆炸的證據。印度考古學家拉裏夫·辛格教授實地考察發現:爆炸使5萬平方千米內所有建築都被粉碎。該城焚燒後的瓦礫場,看上去極像原子彈爆炸後的廣島和長崎。如今地麵上尚殘留遭受衝擊波和核輻射的痕跡。
由此,世界不少考古學家讚同俄羅斯薩爾斯基教授的地球文明循環發展的理論。
英國天文物理學家米萊爾克教授對超時代科技文明之謎,有另外一種假設。他從最近美俄兩國對太陽係一些行星的觀祭,認為太陽係中有“文明三兄弟”,這就是金星、火星、地球,從宇宙探測衛星發回的一係列照片證明火星、金星上都有大量人工建築的殘跡存在,而且金字塔居然在火星、地球、金星3顆行星上遙遙相對,形成令人無從捉摸的金字塔的“主體星際布局”。因而,米萊爾克教授認為:金星、火星先於地球出現了高度發達的文明,而這些文明也傳播到早期的地球上,並給現代的考古學家們遺留下極為珍貴的曆史物證。火星、金星文明毀滅後,方有地球的文明興起。太陽係行星上的文明史隨著人類宇航事業的發展與進步一定在不久的將來會被揭曉。
第八節古代“全息照片”之謎
在電影《古鏡怪談》中描述了這樣的劇情:古時候,一位女子對著鏡子整理頭發,卻被一名高官派來的殺手殺害。而她的鮮血沾到了鏡子上,從此使這個鏡子有了一種特殊的能力,成為了一個魔鏡。此後劇情到了1922年的上海,馬麗收到一份姑媽送來的奇特的生日禮物——魔鏡梳妝台,而姑媽早在5年前就已經去世。魔鏡就如同神秘的使者一樣將馬麗5年前如何設計害死姑媽和前夫的罪行一一顯現。
這是編劇劉曉光照抄希區柯克小說《雙重殺手》的情節。但是能在一麵鏡子中顯現多角度立體的影像,則要采用光學的全息衍射原理。
其實,讀古人書,常常讀見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古已有之”的事情來。譬如X光、B超、CT之類現代醫學檢測手段,醫生借以發現和診斷人體內部的病變,而在中國古籍中,竟也記載了多例具有類似功能的神奇鏡子。
古鏡透影奇談
漢代《西京雜記》一書,稱鹹陽宮府庫中,廣收秦始皇的寶物,內有一方鏡,寬1.3米,高2米,能映出物體的倒影,“以手掩心而照之,則知病之所在,見腸胃五髒,曆然無礙。”據說此全息透影方鏡在項羽攻破鹹陽後被帶走,後來就下落不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