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實驗儀器的製作和巧用(2)(2 / 3)

SO2+H2S=2H2O+3S↓片刻後,在錐形瓶的內壁上即有淺黃色的硫生成。

簡易氣體發生器

選一支具支試管和一個單孔膠塞,單孔膠塞中插入一支長徑漏鬥。距漏鬥尾端30毫米處包2層廢舊電池的鋅皮,並用銅絲纏緊。然後將其裝入具支試管中即可使用。

實驗操作

從長徑漏鬥口加入稀鹽酸。酸剛好浸沒鋅皮為止,不用時關閉止水夾,酸被壓回漏鬥,酸與鋅皮脫離接觸,反應立即停止。

簡易氣體發生器體積小,排除空氣快,點燃氫氣時不易發生爆炸。製作簡單,學生自己可以動手製作。成本低,用藥量小,使用方便,更適於學生分組實驗和農村中學使用。

用“雙球玻璃管”做的實驗

為了提高化學演示實驗的質量和防止實驗中產生的有害物質對環境的汙染,上海經濟管理學校黃士健、上海市郊工業學校崔建新老師試用“雙球玻璃管”操作了以下幾個化學演示實驗,效果都很好,現介紹如下:

“證明次氯酸有漂白作用”的實驗

整個演示實驗裝置見圖一。在雙球玻璃管的左球1中放入幹燥的有色布條,在右球2中放入濕潤的有色布條。裝置的右半部分是一個改進的全封閉的餘氯吸收裝置。即在一個250ml集氣瓶中,裝入100ml濃氫氧化鈉溶液;在集氣瓶塞上打雙孔,在孔中插入兩支玻璃直角導管;取25×250mm大試管一支,截去試管底部成一支25×75mm的玻璃管,在管口一端配上一隻單孔的試管塞,並套入玻璃直角導管上;玻璃管的另一端正好在濃氫氧化鈉溶液中;在另一支玻璃直角導管上,接一隻預先撳扁的集氣袋。

實驗時,打開左側氯氣貯氣球的開頭,輕壓貯氣球,使氯氣平緩地進入雙球玻璃管中,可見幹燥的色布不褪色,濕潤的色布褪去。反應後多餘的氯氣被濃氫氧化鈉溶液吸收,殘存的極少量的氯氣進入預先撳扁的尾氣集氣袋中。

“氯化銨受熱分解”的實驗

氯化銨受熱分解產生氨和氯化氫氣體,氨氣的密度是07188g·L-1,比空氣的密度小;氯化氯氣體的密度是1526g·L-1,比空氣的密度大,加入氯化銨後似乎很容易將氨和氯化氫兩種氣體分開。但是如果按照現行高中化學課本中P155實驗6-4操作,產生的兩種氣體混合在一起無法分開,實驗效果很差。如果采用下麵圖二這套裝置、能取得很好的直觀效果。

在雙球玻璃管的中央一段裝入氯化銨晶體,在其兩端填入少量蓬鬆的玻璃棉;在玻璃雙球管的上球1中裝入堿石灰,在下球2中裝入五氧化二磷。另外在上方的玻璃管的上端放一張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在下端放一張濕潤的藍色石蕊試紙,兩支玻璃管之間用玻璃導管和配套的橡皮塞相連。

實驗時,在裝填氯化銨晶體的玻璃管部位用酒精燈加熱,氯化銨受熱即分解,產生的混和氣體向上時,其中的氯化氫氣體被球1中的堿石灰吸收,而在上口排出較純的氨氣,此時可見玻璃管中上端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變藍;向下的混和氣體其中的氨氣被球2中的五氧化二磷吸收,而在下口排出較純的氯化氫氣體,同樣可見玻璃管下端的濕潤的藍色石蕊試紙變紅。

另外,當玻璃管中的氨氣和氯化氫氣體相遇時,還能見到玻璃管內滾滾白煙,證明氨與氯化氫反應又生成微小的氯化銨晶體。

用氣體反應瓶進行的實驗

氣體與氣體的反應

(1)SO2與H2S反應

在反應瓶中分別加入小塊FeS和Na2SO3,先加稀H2SO4與FeS反應,後加濃H2SO42ml,使之與Na2SO3反應,立即蓋上毛玻片,約1分鍾後即可觀察到瓶壁上有淡黃色固體產生。安徽省肥東縣二中張有樹老師分析其反應式為:

FeS+H2SO4=H2S↑+FeSO4Na2SO3+H2SO4=SO2↑+Na2SO4+H2O2H2S+SO2=3S+2H2O(2)H2與Cl2混和爆炸反應

在反應瓶中分別加入幾粒Zn粒和一藥匙KMnO4晶體,先加入約2ml濃HCl使之與KMnO4反應,當見到有黃綠色氣體產生時加入稀H2SO4使之與Zn粒反應,當黃綠色氣體充滿反應瓶時,用塑料片蓋好,用點燃的鎂條接近反應瓶,立即會發生爆炸,並產生大量白霧。其反應為:

2KMnO4+16HCl(濃)=2KCl+2MnCl2+5Cl2↑+8H2OZn+H2SO4=ZnSO4+H2↑H2+Cl2光照2HCl注意:

1加試劑時應先加HCl(濃),產生Cl2後再加稀H2SO4,因Cl2產生時擴散較H2慢。

2為了安全應把塑料片蓋在反應瓶上。

以上裝置及操作,還可用於Cl2與NH3,HCl和NH3,SO2與NO2的反應實驗。

氣體與液體反應21SO2與KMnO4反應分別在反應瓶中加入KMnO4溶液2ml,一藥匙Na2SO3粉末,向Na2SO3中加2mlH2SO4,立即蓋上毛玻片,1~2分鍾後可見到KMnO4溶液紫色褪去。其反應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