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體的稀釋及分瓶裝置
在準備實驗時常對濃硫酸或揮發性有毒的液體進行稀釋和分瓶,為防止濺到身上和發生中毒現象,天津靜海縣二中王喜貴、餘孟瑩老師設計和自製了一套裝置,介紹如下:
自製液體稀釋裝置
(1)所需儀器
①刻度瓶(可以用500毫升的細口瓶代替,但標刻度時要經多次校準)。
②洗耳球三個(其中固定在液體稀釋裝置上的一個可以把尖端切去5毫米左右)。
③冷卻裝置〔外殼可用一個方型塑料水槽底部打一個孔,冷凝器的出液端(套一膠塞)從孔內伸出時,恰好用膠塞把孔塞緊,冷凝部分可用玻璃彎管代替,但進液口要製成漏鬥狀,以便水和被稀釋的溶液流入〕。
④膠塞。
⑤玻璃導管。
⑥乳膠管。
⑦滴管(用於圖2的洗耳球下和A、B兩處,A、B兩處根據需要可截去一部分)。
⑧帶活塞的導管。
⑨木箱。
⑩塑料水壺(盛蒸餾水用,放在木箱上方用乳膠管和帶活塞的導管與a瓶相接)。
(3)使用說明①按照所需稀流的濃度和體積,計算出應需用水和酸的體積。
②向冷卻裝置裏注入冷水,同時將稀溶液接收瓶(d瓶)放置在冷卻裝置出口處下方。
③扭動盛水容器上的活塞,按計算結果向刻度瓶(a瓶)中注入一定體積的水。擠壓圖2上的洗耳球向刻度瓶(b瓶)內注入一定體積的濃液(c瓶是盛溶液的原裝瓶,連通c瓶向(b)瓶注液的玻璃導管可用一粗一細兩根。從b瓶豎直出來的一根粗一些,把細的一根插在粗的一根裏麵一部分,外麵再用乳膠管套上防止漏氣,這樣細的部分有一定的活動量,更換c瓶比較方便)。
④用洗耳球尖端挨緊圖2的A、B處,擠壓洗耳球,溶液和水就會在冷凝裝置中混合(最後a瓶b瓶及導管中會剩有少量液體,標定刻度時應考慮進去)。a瓶內水的流出速度可用出水管口的大小確定,b瓶內溶液的流出速度可用手指貼在B處像用移液管一樣,根據手指貼的鬆緊程度來控製,也可以把B處換用帶活塞的導管來控製。
⑤用d瓶接收混合好的稀液。
(1)裝置圖:
洗耳球尖端切去5毫米左右(2)使用說明:
把圖2中盛有稀溶液的d瓶取出,把圖4的橡皮塞塞緊d瓶瓶口,擠壓洗耳球,溶液就會從導管流出分裝在小試劑瓶中。
如果是分裝濃鹽酸、濃氨水等液體,可用購買來的原瓶濃液去掉瓶蓋,配上圖4式樣的塞子即可分裝濃液。
以上兩種裝置經我們試用,操作安全,而且效率高。
一種多用途的實驗裝置
實驗用具,錐形瓶(或燒瓶)、膠頭滴管、雙孔橡皮塞、小氣球(係在導管上)。
安徽壽縣教研室陶曙老師設計的實驗裝置:
實驗內容:
氣體溶解的實驗的改進
必修本中對NH3、HCl等氣體的溶解性驗證都用噴泉實驗,此實驗要求高,操作不簡便,且常因漏氣等原因使實驗失敗。若改用圖1裝置,即能驗證氣體的溶解性,且使實驗操作簡便,還能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
操作方法:先收集一瓶NH3(或HCl)氣體,滴管吸滿酚酞試液(或石蕊試液),如圖1所示安裝密封後,擠壓膠頭,稍振蕩。此時可觀察到酚酞試液(或石蕊試液)變紅,瓶內的小氣球漸漸鼓起(因NH3(HCl)溶解後,瓶內氣體壓強減小,空氣被壓入氣球將氣球“吹”鼓)。
CO2、SO2等氣體與堿溶液的反應的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