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站在30名分子生物班的大四學生麵前,準備發期末考試試卷。“很榮幸這學期擔任你們的講師,我知道你們已經為這次考試做了充分準備。我也知道你們大部分人下個學期就要進入醫學院或者研究生學院。”他對學生說。
“同時我也清楚你們對這篇材料的理解程度,我相信你們都能通過這次考試,所以我準備給不願意參加考試的學生B分。”
顯然這令人十分欣慰,因為有很多學生已經站起來謝過教授後離開了教室。教授又對留下的一少部分學生說:“還有其他人嗎?這可是你們最後的一次機會。”接著又有幾個學生走出教室。
最後,準備留在教室裏考試的隻有幾個學生。教授把門關上,數了一下參加考試的學生人數,然後開始分發試卷。卷子上印著一句話:恭喜你這次考試已經得了A分,請保持自信。
我從來沒有遇見過像他這樣考試的教授。這似乎使批改試卷的工作變得輕鬆起來,但隻有治學嚴謹的教師才會這樣去要求學生。因為對自己所學的知識沒有把握的學生最多隻能得到B分。
學生的現實生活中也是同樣的道理。能得到A分的學生是那些做什麼事都非常自信的學生,因為從成功和失敗中他們都能學到東西。無論是正規的學校教育還是逆境的磨煉,他們都能從中吸取經驗和教訓,完善自己。
那些學生就是你正在尋找的要雇用或者提拔的人,也是你公司裁員時要保留的人,因為你的公司需要他們的這種自信。
心理學家曾說過,一個人在兩歲的時候,會有50%的自信;6歲時,有60%的自信;8歲時,有80%的自信。你難道不想再次擁有童年時的那種自信和樂觀嗎?沒有什麼是你不能做到、不能學會或不能實現的。
但現在你不再是一個小孩子,你意識到你已經受到年齡的限製。你要盡量縮小受限製的範圍。你要從埃德蒙·希拉裏身上得到啟示,他是第一個登上珠穆朗瑪峰的人,他曾說過:“我們征服不了的不是山峰,而是我們自己。”
自信源於你能正確地認知自己的能力。要知道,當輪到你走向本壘板時,並不是每次你都能打出本壘打的。棒球超級明星米奇·曼特在成名前曾失敗過1700多次,但這絲毫沒有妨礙他對成功的追求。他相信自己,同時他也知道他的球迷也相信他。
和樂觀的人相處——因為他們懂得自信的重要,並且能幫助你集中精力做你力所能及的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永遠不要停止學習!隻要我能,我都會不停地學習,因為這對培養信心尤其重要。要盡可能多地吸取各種知識。從你的談吐中就能體現出你的學識。
一定要注意不要混淆自負和自信。如果你想讓別人相信你,你也要相信別人。理解別人也是必不可少的,並且他們也需要你的支持。如果你既不相信自己也不相信別人,那麼你永遠也不可能成功。
在一次令人十分沮喪的足球比賽結束後,教練宣布解散時,對球員大喊:“你們這些笨蛋,去洗澡吧!”所有人都朝衣帽間走去,隻有一個人站在原地沒動。教練怒視著問他,為什麼還站著不動。
“你是讓所有的笨蛋去,教練。”這個球員回答說,“去那兒的人才是笨蛋,但我不是。”
這個球員很自信嗎?當然。因為他一直表現很出色,後來竟成為這支球隊的教練。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相信你自己,即使在別人不相信你時。
過人的智慧和能力是令人充滿自信的基礎。而自信則是獲得成功的必要條件。如果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就別寄希望於他人。而成功對於缺乏自信的人來說則是一種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