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解釋說,他們的研究顯示了一係列包括折疊與斷層的曆史、腐蝕、火山爆發以及沉積物聚集等的地質學指示物,這表明廣泛爭論的構造過程——分層可能起著作用。分層的概念被提出已有幾十年,卻備受爭議,因為造山運動的力學模型很難重現其過程,而且截至目前還缺乏可靠的古海拔測量來證明。
地質學家認為,當海洋板塊與陸地板塊相遇,陸殼就會發生扭曲。根據分層理論,這會使山脈擺脫“束縛”,快速上升。在安第斯山就表現為在不到400萬年的時間裏從低於2000米上升到大約4000米。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促使山脈存在“生長爆發期”呢?這個問題還有很大的爭議。要想解開山脈存在“生長爆發期”之謎,還需要地質學家們的進一步研究,從而找到更加充足的證據來說明原因。
廬山佛燈之謎——誰點燃了廬山“佛燈”
待明月懸空,星辰映亮天空時,大天池山麓中黑色的山穀間飄浮著的薄霧中有時會突然湧現出數十點忽明忽暗的亮光。這些亮光時大時小,時聚時散,時明時滅,時東時西,宛若放起的無數彩燈在迷霧中閃爍。
清朝蔣超曾記下他親眼目睹佛燈的景觀:“乍見一二熒熒處……未幾,如千朵蓮花,照耀岩前,有從林出者,有從雲出者,有由遠漸近,冉冉而至者,殆不可數計。”
而關於廬山佛燈的形成,自古至今說法不一。
南宋詩人範成大在《青城行記》中記述:“夜有燈出四山,以千百數,謂之聖燈。聖燈所至,多有說者,不能堅決。或雲古人所藏丹藥之光,或謂草木之靈者有光,或又以謂龍神山鬼所作,其深信者,則以為仙聖之所設化也。”也有古人認為是廬山千年積雪凝結所至。
近人的解釋也是各種各樣:有的說是山下燈光的折射,有的說是螢火蟲在山下飛舞而形成的,還有的說是山中蘊藏著能發出熒光的礦石。最普遍的是磷火說,即“鬼火”。他們認為是山中數千年來死去的動物骨骼中所含的磷質,或含磷地層釋放出來的磷質,在空氣中自燃所造成的。但有的研究者認為,磷火說的破綻也不少。一是磷火多貼近地麵緩緩遊動,不可能上升很高,更不會“高者天半”或“有從雲出者”;二是磷火的光很弱,而廬山文殊台和青城山神燈亭的海拔都在千米以上,峨眉金頂更超過3000米,不可能看得那麼清晰。
當過海軍航空兵的郭憲玉認為佛燈是“天上的星星反射在雲上的一種現象”。因為夜間無月亮時,若駕駛飛機在雲上飛行,鋪天蓋地的雲層就像一麵鏡子,從上向下看,不易看到雲影,隻看到雲反射的無數星星。飛行員在這種情況下易產生“倒飛錯覺”,就是感到天地不分,甚至感到是在頭朝下飛行。由此他聯想到在月明星燦的夜晚,若有雲層飄浮在廬山大天池文殊台下,天上的星星反射在雲上,就有可能出現佛燈現象了。由於半空中的雲層高低不一,飄移不定,所以它反射的熒熒星光也不是固定的。也許在這個角度反射這一片,在那個角度就反射另外一片。從而造成佛燈閃爍離合、變化無窮的現象。然而,為什麼在其他山區就不能見到這種雲反射星光的現象呢,而且就是在廬山、峨眉山和青城山上,也隻有特定地點才能一窺佛燈、神燈的風采,可見這種說法尚不足以定論。
也有人認為文殊台緊靠石門澗,石門澗是飛馳跌入穀底的瀑布。佛燈就是由於石門澗瀑布飛濺的水花灑在山穀的雲霧中,增加了雲霧的濕度,雲霧中含的水分增多、密度擴大,在月亮和星光的輝映下產生了反射,因而呈現閃爍的亮光。另外,有人曾經發現廬山的一種菌類遇水發光,含水量越高它的亮度也越亮,因此這些人將佛燈歸為生物現象;還有人說廬山出現佛燈的地方,正是由石英岩狀砂岩組成的,並有小水晶和活動斷層,在月光的照射下小水晶可以發出亮光,故而也有人將佛燈歸為地理原因。
不過這些說法都沒有科學的佐證,佛燈為何會出現還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
火焰山——天然的火爐為何如此熱?
《西遊記》中有這麼一段:唐僧師徒四人走到火焰山時便遭遇到火焰的阻攔,從此引出了鐵扇公主、牛魔王以及三借芭蕉扇的故事。現在的火焰山,依然屹立在吐魯番盆地北部,當地人稱“克孜勒塔格”,意即“紅山”。它綿延100多千米,寬10千米,海拔500多米。
山區氣溫夏季可達47℃,太陽直射處可達80℃,沙麵可烤熟雞蛋。熱浪翻滾,使人透不過氣來,山上寸草不生。由於地層堆積比較水平,加上岩層軟硬相間,在經年雨水侵蝕下,順坡形成一條條溝壑。山體侵蝕下來的物質,在山麓前形成紅色的洪積扇裙,扇裙前緣在幹旱環境下又形成無數多邊形龜裂,使山體變得溝壑林立,曲折雄渾,格外引人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