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珍果(2)(1 / 2)

古人常以板栗為食物,把它譽為”鐵稈莊稼”、“木本糧食”。李時珍稱它“熟者可食,幹者可補;豐儉可以濟時,疾苦可以備藥,輔助糧食,以養民生。”據現代醫學分析測定,板栗營養豐富,60一70%是澱粉和糖,含有蛋白質、脂肪、鐵、碳水化合物、維生素C等人體所需的物質,具有滋補作用。故素有“幹果之王”之稱,在國外則享有“中國甜栗”之美名。

板栗有著很高的藥用價值。7世紀時的我國醫學名著《千金要方》載:(板栗)生食,甚治腰腳不遂。”蘇轍則有“老去自添腰腳病,山翁服栗舊傳方”詩句,李時珍《本草綱目》中也有“治腎虛,腰腳無力……久必強壯”之說,板栗還有止瀉作用。《本草綱目》中就記述過:“有人內寒,暴泄如注,令食煨栗二三十枚,頓愈。”適量吃栗,還可以治療核黃素缺乏引起的口角炎、舌炎、唇炎、陰囊炎等。將搗爛的生栗敷外傷,則可消腫散瘀。此外,板栗的殼、樹葉、花、樹皮、根均可入藥。唐代《食療本草》介紹:以栗殼煮汁飲服,可治翻胃及消渴。宋代《聖惠方》說:將栗殼烘幹研末,以粥湯飲季,可治鼻出血;栗樹皮煎汁,可用於某些蟲咬和瘡腫的外治。等等。所以有人把板栗稱為“長生果”。

王宮溪蜜柚

王宮溪蜜柚是福建省平和縣傳統珍貴名果,原產於王宮溪河畔的園圃洲地(屬今西林、聯星村)。其果大如鬥,甜如蜜,故稱為王宮溪蜜柚。清乾隆年間,王宮溪蜜柚被列為朝廷貢品。同治皇帝曾賜“西圃信記”印章一枚及青龍旗一麵,作為商標和禁令。清鹹豐七年(1857),施鴻葆著《閩雜記》一書,稱王宮溪蜜柚為閩中三大名果之一,“……品閩中諸果,荔枝為美人,福桔為名士,若平和拋(即王宮溪蜜柚)則俠客也。”可見王宮溪柚早在清朝就享有盛譽。

王宮溪蜜柚雖有400多年的曆史,但在過去的年代裏,一度瀕臨滅絕。縣委、縣政府以敏銳的目光,看到王宮溪蜜柚這柚類珍品潛在的市場優勢,給予了高度重視,出台一係列優惠措施,大力扶持幹部群眾發展。同時加大科技投入,建立A溪蜜柚提純複壯、速生快長、提高品質的農科教示範小區;成立王宮溪蜜柚研究所,組織科技人員攻關,使王宮溪蜜柚種植由原來四年進入初產期縮短二年,大大提高了經濟效益,調動了廣大農民種植的積極性,又吸收了大量海內外資金到平和開發山地種植蜜柚。今年,全縣種植15萬畝,可摘果10萬噸。

王宮溪蜜柚是平和縣的拳頭產品。其果實營養豐富。維生素含量比柑、橙、桔高出數倍,還含有豐富的胡蘿卜素,以及鈣、鐵、磷、鎂等營養成份,能降低人體血糖,對血管硬化症、肥胖症、便秘、咳嗽等患者均有療效。其果皮可加工製成蜜餞、柚子膏,皮曬幹還可以入藥治病。1983年,王宮溪蜜柚參加福建省柚類品評,名列第一。著名果樹專家浙江農業大學吳耕民教授撰文評述:“王宮溪蜜柚本種果大、皮薄、光滑,易於剝離,瓤無子,色潔白如玉,多汁柔軟,入口溶化,不留殘渣,清甜微酸,味極雋永,可列為柚類之冠。”1986年,首次組織產品2000粒赴港試銷,貨俏價好,十分搶手。一九八七年選送樣品赴京,深受首都有關單位的專家、教授盛讚;一九八九年參加全國優質水果評比,獲部優產品稱號;一九九五年平和縣又獲“王宮溪蜜柚之鄉”稱號;在去年全國柚類評比中,王宮溪蜜柚一舉奪得種植麵積、品質、總產三個第一,並被國家確定為中國綠色食品,王宮溪蜜柚產品被評為全國星火計劃名優產品標誌。

平和王宮溪蜜柚聲譽日隆,其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及東南亞許多國家。

菠蘿與菠蘿蜜

菠蘿與菠蘿蜜是兩種完全不同的亞熱帶果品。我們常見的菠蘿又叫鳳梨,原產於巴西,十七世紀由葡萄牙人傳到澳門、廣東、福建等地。菠蘿是草本植物,結果於葉叢中,它的果肉有特殊的令人愉快的風味,吃後能幫助消化,因所含菠蘿蛋白酶有幫助消化蛋白質的效能。製罐頭的下腳還可以製酒和當飼料。它的葉片可製繩、紡線、織布,還可以作為造紙的原料。

熱帶珍果菠蘿蜜則是桑科樹木,樹高可達20米—30米。花單性,雌雄同株,開小花結大果。果實有30厘米—60厘米長,一般20千克重,最重可達50千克。它的名稱來源,據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載:“菠蘿蜜,梵語也;因此果味甘,故借名之。”它的果肉確實味甜如蜜,香氣濃鬱。

菠蘿蜜的結果非常有趣:幼年期果實結在樹梢的枝條上,隨著樹齡增長,開花結果逐漸往下轉移。中年期果實結在樹幹上;老年期長到根部,甚至有的果實像竹筍一樣從泥土裏鑽出來。像菠蘿蜜這樣轉移結果部位的,在植物中很少見。

菠蘿蜜還是一種重要的糧用果樹。它的種子大而多,一個果約有幾十粒至百粒種子,煮吃味如菱,炒和烤吃味如板栗。在印度、印度尼西亞以及東亞的很多地方,把它當作糧食。它也是一種優良的林木樹種,木材質地好,色黃,結構細致,易於加工,精磨後表麵光滑,非常美觀,是製造上等家具理想的材料,樹葉和樹液可供藥用,有消腫解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