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文人墨客話花果——五月枇杷正滿林(2)(1 / 3)

北京中山公園栽培的牡丹共有六百多株,有一部分也是從菏澤運來的。品種有姚黃、魏紫、趙粉、昆山夜光、藍田玉、宋白、豆綠等四十多種。魏紫就是魏花,原本說是肉紅色,但在歐陽修的詩裏,已經叫它做“魏紫”。“趙粉”等品種名未見於明代以前的花譜中,大概是清代以後才出現的。

繁殖牡丹不外分根、嫁接、播種三種方法。分根隻能選出已經發生變異的根株,沒有促進變異的功用。嫁接和播種容易創造新的品種。

歐陽修說:“不接則不佳……姚黃一接頭,值錢五千,”這也隻是保存固有的優良性狀。至如鄞江周氏《洛陽牡丹記》說到“勝魏”“都勝”兩個品種都象魏花:勝魏比魏花顏色稍深一些,都勝比魏花大而帶紫紅色。它們怎樣起源的呢?大概魏花嫁接在紅花本上就成為勝魏,嫁接在紫花本上就成為都勝。在七、八百年前,我們已經知道嫁接可以造成無性雜種,引起花色的變異,這是一種可貴的科學資料。

薛鳳翔《牡丹八書》(上述《亳州牡丹表》和《亳州牡丹史》是這部書的兩個部分)說:“凡接花須於秋分之後,擇其壯而嫩者為母。”高濂《遵生八箋》說:接穗要選“擇千葉好花嫩枝頭有三、五眼者”。砧木和接穗都要選擇幼嫩的,這也符合米丘林所說的年幼個體本性沒有固定,互相嫁接容易引起變異的原理。古人在實際經驗裏邊,掌握了這些符合科學原理的技術,所以他們在栽培上,就獲得了顯著的成就。

還有一種方法,可以把牡丹接在芍藥的根上。這樣,因為是異種植物的嫁接,也有引起變異的可能。這樣嫁接,還有一種好處,就是接穗成活以後,基部自行生根,後來芍藥根死去,牡丹就會獨立生活。假使地下發生新的萌蘖,更可以應用分根法來移植。這對於擴大良種的繁殖,頗為有利。

又據說可以把牡丹接在椿樹上,使它成為大樹,一枝牡丹,開花可達數千朵。這是遠緣植物的嫁接,是否能夠接活,可以試驗一下,而且要進行這樣的試驗也很便當。

牡丹一般於開花以後,就把花梗剪去,不讓它結子,免得多耗費養分,以保持年年有繁盛的花朵。但古人也早已知道應用種子來繁殖,那就必須讓它結子。所用的種子,假使是經過自然雜交發育成的,當然容易引起變異。古人沒有談到這一點,但實際上一定是利用了這一點的。

薛鳳翔的《牡丹八書》說:子“喜嫩不喜老,七月望後,八月初旬,以色黃為時,黑則老矣。大都以熟至九分,即當剪摘”。為什麼不要用老熟的種子來播種呢?據說嫩的種子播種以後容易萌發,又容易引起花色的變異。大概種子尚未老熟,含有的養分比較少,萌發以後,勢必很早就吸收外界的養分,由於生活條件的改變,會影響到新陳代謝的機能,這就容易引起變異了。

由於能掌握各種合於科學原理的方法,所以能夠創造出很多的牡丹品種。有時候,新品種的產生顯得極為迅速,如歐陽修在《洛陽牡丹圖》這首詩裏說:

我昔所記數十種,於今十年半忘之,開圖若見故人麵,其間數種昔未窺。客言近歲花特異,往往變出呈新枝。……隻從左紫名初馳,四十年間花百變。

從培養牡丹的技術看來,我們很早已經做到了:

色紅可使紫,葉(花瓣)單可使千,花小可使大,子少可使繁。天賦有定質,我力能使遷。(陳馞:《接花》)這樣的認識,跟米丘林所說的“我們不能等待自然的恩賜,我們的目的是向自然去索取”,正是所見略同。

但是說“我力能使遷”的這位作者,隻是敘述別人的成就,他自己卻並不相信,反而說:自矜接花手,可奪造化工,用智固巧矣,天時可易歟?我欲春采菊,我欲冬賞桃,汝不能栽接,汝巧亦徒勞。

這正反映了他並沒有親自培養牡丹和其他花卉,否則十年,四十年,花就百變,怎麼能說“巧亦徒勞”呢。

至於“春采菊,冬賞桃”,可惜這位作者沒有生活在現代,未能一飽眼福。其實冬賞牡丹,在古代就已經有了,如明謝在杭的《五雜俎》說:常有不時之花,然皆藏土窖中,四周以火逼之,故隆冬時即有牡丹花。

當然把花催開,並沒有根本改變花的本性,但總也是“奪造化工”的一個方麵吧!

睡蓮

庭園中,常常栽植蓮花。在溽暑天氣,水麵綠葉田田,紅花豔豔,偶然微風吹來,便有陣陣清香,沁人心脾。還有蓮花的同科植物睡蓮,形態較小,體質柔弱,葉和花朵通常都浮在水麵,與蓮花比較,有雅潔的風趣。睡蓮的屬名Nymphaea,意思是“水中的女神”,正表示出了這種植物特有的神韻。

我國睡蓮的名稱,最初見於唐代段成式的《酉陽雜俎》:“南海有睡蓮,夜則花低入水。”

明代王圻的《三才圖會》,有同樣的記載:“南海有睡蓮,曉起朝日,夜低入水。”托名嵇含的《南方草木狀》說:“花之美者有水蓮,如蓮而莖紫,柔而無刺。”也很象在描寫睡蓮。

水蓮這個名稱,與英文名Waterlily或Pondlily,有點相似。依據日本的記載,又叫做午時蓮和子午蓮。《尤溪縣誌》說:“騰雲山在十七都,山麓池水清澈,產午時蓮。”這大概就是午時蓮這個名稱的出處。至於子午蓮這個名稱,尚沒有知道它的來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