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我國航天事業大發展(1 / 1)

親愛的同學們,為了讓你們能夠更深入地了解我國的航天事業,以下資料顯示的是20世紀50年代到今我國的航天發展史。

1956年10月8日,第一個火箭導彈研製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錢學森任院長。

1958年4月,開始興建我國第一個運載火箭發射場。

1964年7月19日,第一枚內載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廣德發射成功。

1968年4月1日,我國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成立,開始選訓宇航員和進行航天醫學工程研究。

1970年4月24日,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在酒泉發射成功。

1975年11月26日,首顆返回式衛星發射成功,3天後順利返回。

1979年,“遠望一號”航天測量船建成並投入使用。

1985年,我國正式宣布用“長征”係列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美國研製的“亞洲一號”衛星。此後,它已將27顆國外製造的衛星成功送入太空。

1990年7月16日,“長征2號”捆綁式火箭首次在西昌發射成功。1992年,我國載人飛船正式列入國家計劃進行研製,這項工程後來被定名為“神舟號”飛船載人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中國自主研製的第一艘飛船“神舟1號”發射成功,經過21小時11分的太空飛行,順利返回地球。2001年1月10日“神舟2號”無人飛船升空,按照預定軌道在太空飛行近7天,環繞地球108圈返回。2002年12月20日,“神舟4號”無人飛船成功進入太空預定軌道。

2003年10月15日,“神舟5號”載人飛船順利升空,經過21小時後順利返回,標誌著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的圓滿在成功,是我國航天事業發展史上一座新的裏程碑,也是繼前蘇聯和美國之後第3個發射載人航天器的國家。一個發展中國家成功地使用如此先進的技術,在太空中營造新的家園,這或許是值得全世界為之慶祝的。

2005年10月12日“神舟6號”載人飛船順利進入太空,經過4天多的飛行後順利返回。“神舟6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是我國首次進行多人多天飛行、首次進行真正意義上有人參與的空間實驗活動。“神舟”六號順利升空,準確入軌,邁出了這次航天飛行極為重要關鍵的一步,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左右,嫦娥一號探測器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成功發射。衛星發射後,將用8天至9天時間完成調相軌道段、地月轉移軌道段和環月軌道段飛行。經過8次變軌後,於11月7日正式進入工作軌道。11月18日衛星轉為對月定向姿態,11月20日開始傳回探測數據。

2007年11月26日,中國國家航天局正式公布嫦娥一號衛星傳回的第一幅月麵圖像。

神舟七號擬2008年9月底10月初發射,將進行太空行走並釋放伴飛小衛星。

根據計劃,神七航天員將進行太空行走,飛船還將在太空中釋放伴飛小行星。發射場承擔的任務因此將比神六發射時更為複雜。

為了確保發射成功,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進行了訓練創新、管理創新和裝備創新。與神六發射時相比,70%以上是新裝備。新建設的高速攝像係統、雷達係統、光學係統將可以實現從火箭點火到船箭分離全過程的“無縫隙”可視化。

“神七”的研發標誌著中國發展新境界:走科學發展之路,謀科技興國之策,舉和平發展之旗,中華民族必將創造複興新偉業。

20世紀的天文學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可以預期,21世紀的天文學家將會做出更加偉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