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金”的創建人諾貝爾,一生致力於炸藥的研究。在他把硝化甘油和矽藻土混合製成安全炸藥後,運輸和貯存的問題解決了,但炸藥的威力卻小了。為了發明既安全、威力又大的炸藥,諾貝爾每天搜集資料,積累數據,做了大量艱苦的、非常危險的試驗。他耗費了十幾年的心血,研究工作仍無進展,幾乎陷入絕境。一天,不慎在試驗中劃破了手,他用哥羅丁敷抹傷口。夜裏,手指疼痛難以入睡,腦海中突然閃出了一個念頭,能不能用與哥羅丁相似的硝棉膠做炸藥?他立即跑到樓下去做實驗,結果,既安全、威力又大的新型炸藥——膠質無煙火藥研製成功了。

靈感與潛意識

(1)潛意識的概念

潛意識也叫下意識、無意識,是沒有被意識到的意識,是對事物不知不覺的體驗。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依德把整個大腦的功能比喻成一座海上的冰山,自覺的意識功能隻是露出海麵的一角,而潛藏在海麵下的龐大冰山則是潛意識的功能。他認為:“潛意識是我們人類智慧的倉庫,在潛意識中潛藏的智慧,不分晝夜、不停地工作著,可以轉變為情感或創造的靈感。

”有關學者還發現,潛意識不僅潛藏著包括幼時的經曆、耳聞目睹的事物,實踐中形成的感覺、知覺、印象、經驗和體會,以及學到的知識、理論和方法等等,甚至還包括遺傳下來的人類祖先所體驗過的知識、感情。它們儲藏在記憶的深處,一旦遇到必要的條件,就會發揮作用,或支配感情,或形成絕妙的構思,躍進意識範圍,形成有價值的設想。

(2)調動潛意識

如何調動潛意識?根據現有的認識和許多科學家的經驗,注意以下兩點是有意義的。

一是高度的意識努力帶動潛意識的方向。靈感孕育在潛意識之中,但它又離不開顯意識的參與。靈感的產生,是顯意識和潛意識相互融通、交互作用的結果。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圍繞某一目標進行長期的刻苦鑽研,也就是作了高度的意識努力,大腦皮層就會形成優勢灶。在這種情況下,大腦對外部刺激的敏感性大大提高,一切因素都能使它發生興趣,達到一觸即發的心理狀態。這時,一切下意識的潛意識的不經意的思考,都可能與所研究的問題聯係起來,誘發出靈感。這種現象就是高度的意識努力帶動潛意識定向。可以說,高度的意識努力,是調動意識功能的前提。

二是自我調節和觸媒刺激。在高度緊張地進行思考時,注意力隻限於很窄的方向,潛意識處於抑製狀態。為了調動潛意識功能,當解決問題陷入困境,百思不得其解,或過度疲勞時,要善於進行自我調節,把問題暫時擱置起來,鬆弛一下頭腦。如,出去散散步,曬曬太陽,洗個澡,打個盹,同人交談,或幹點別的事,把有意識的努力暫時放下,讓潛意識發揮作用。這時,可能會受到意外的刺激而閃現靈感,溝通創造思路。也就是說,擺脫自覺的意識思考的束縛,是調動潛意識功能的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