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的含義與特點
“靈感”兩字來源於古希臘文,原意是“神的氣息”。唯心主義者把它神秘化,說它是“人與神的溝通”。現代科學證明,靈感是大腦的一種特殊機能,是人的一種高級的感知能力,也是一種富有特色的創造性思維。
靈感又稱頓悟。在文學藝術領域,美妙的詩句在詩人頭腦中油然而生,奇特的構想在作家心中瞬間湧現等等現象被稱為靈感。在科學研究和創造發明領域,靈感則是指突如其來的對事物本質或規律的頓悟和理解,或者是解決問題的創造性設想突然閃現的現象。
靈感作為一種典型的非邏輯思維,其特點主要是:
(1)隨機性。即偶然性、不確定性。就是說創造性想法的產生,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場合很難確定,常常是意外地受到某種事物的刺激而突然產生的,具有意外性的偶然性。
靈感不是由邏輯思維或像數學證明那樣一步一步推導出來的,而是具有不期而遇的性質。
(2)暫時性。就是說靈感閃現稍縱即逝,所以人們把靈感比做火花,比做閃光,形容它出現得短暫,一閃就滅。宋朝詩人蘇東坡把在作詩中捕捉靈感比喻為“作詩火速追亡捕,情景一失很難摹”,以此形容靈感來無影去無蹤,抓靈感要像抓逃犯那樣十萬火急,不能有半點疏忽。許多科學家告訴發明者,身邊要準備筆記本,隨時出現創造性想法一定要立刻記下來,就是這個道理。
(3)認識的突破性。靈感往往標誌著認識上的突破。我國著名作家夏衍說過:“所謂靈感隻不過是作家從生活實踐中長期積累起來的素材,從量變到質變,那一瞬間迸發出來的火花而已。”靈感所以又稱頓悟,就是因為認識上出現了飛躍,是一下子抓住了事物的本質,達到理性認識。
(4)感情的波動性。就是說靈感的產生大都伴隨著情感的波動。在靈感出現前會有情緒激動和不安,在靈感出現後又會有頓悟時的驚喜和情緒的高漲。愛因斯坦在描繪自己創立相對論的心情時寫道:“在最後突破、豁然開朗之前,那黑暗中我感覺到了卻又不能表達出來的真理進行探索的年月,那強烈的願望,以及那種時而充滿信心時而擔憂疑慮的心情,所有這一切,隻有親身經曆過的人才能體會到。”
靈感的產生
靈感產生有突發性,但絕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長期辛勤思考的結果,也可以說,在靈感閃現之前有個充分醞釀階段。在這個階段,創造者經過冥思苦想,對問題作了各種試探性解決,有時,仿佛答案就在眼前,但仍理不出頭緒。這時,往往精神高度興奮,情緒激動不安,飯吃不香,覺睡不好,無論做什麼,問題總在頭腦中縈繞,達到揮之不去、驅之不散,才下眉梢、又上心頭的境界。在這種情況下,遇到某些刺激,如在閱讀、交談中得到某種閃光的思想啟示,或受到某種現象的啟發,或在睡夢中和無意識遐想出現的思想火花,解決問題的辦法脫穎而出,豁然開朗。由此可見,不經過充分醞釀、冥思苦想,不付出艱苦努力,靈感是不會出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