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和探索聯係在一起的。探索是創新的前提,創新是探索的結果。創新,首先是向未知領域探索。探索,就免不了要遇到挫折和失敗。因此,創造性的活動是一種高度複雜的意誌活動。隻有具備了不屈不撓的毅力和堅持到底的恒心,才能得到創新的成果。貝弗裏奇說:“年輕的科學家應該盡早懂得,科學研究的成果來之不易,他如想獲得成功,必須具有耐力和勇氣。”他還提出,應該培養自己具有愛迪生那樣的一往無前的精神:“我既然在尋找世界上需要的東西,我就一直尋找下去,並且試著創造它。”
要有永攀高峰不斷進取的精神
創新是沒有止境的。科學技術前進的步伐在不斷加快,一個科技工作者如果在已有成績上停留,就可能成為落伍者。對於科技工作者來說,失敗和挫折是一種考驗,成功和勝利也是一種考驗。要做到不斷創新,從思想修養上說,就要戒驕戒躁。自滿是進步的敵人。一個科技工作者如果自滿了,那麼,他的科學生命的光輝就會黯然失色。
許多優秀的科學家在科學的征途上永遠拚搏,不斷創新,保持著科學生命的青春。盧瑟福(1871~1937)是英國物理學家,在原子物理學方麵作出了重大貢獻。他在1899年發現了放射性輻射;1902年提出原子自然蛻變理論,衝破了原子不可再分的觀點;1911年發現了原子核的存在,提出了原子結構的行星模型;1919年用α粒子轟擊氮原子,使之變為氧的同位素,第一次實現了元素的人工嬗變;1920年預言了中子的存在。盧瑟福的一生是永攀高峰、不斷進取的一生。
我國數學家楊樂說:“人生幾十年,可以說相當短暫,如何在這有限的時間裏為祖國為人民多做些有益的事物,是值得我們每個人認真思考的。”他小時候發現很多數學定理是以外國數學家的名字命名的,就想:“為什麼都是些外國人的名字呢?難道中國人就不能為數學發展做出貢獻嗎?”他決心“一定要把中國人命名的定理,寫進未來的數學書上”。愛國熱情鼓舞他不停地向數學科學的高峰一級一級地攀登。他看到一些大數學家的經典著作中常用“顯然”二字把一些證明步驟省略了,就偏偏不放過這些“顯然”,把每一步驟都補齊,靠笨功夫練出了真本領。政治的風浪,疾病的折磨,都沒能阻擋住他向科學進軍的步伐。他說:“國家需要科學,人民需要科學。”憑借百折不回的毅力,他攀上了函數論的高峰。從1973~1978年,他同張廣厚合作,在函數值分布論方麵取得了優異的科研成果,為祖國爭得了榮譽。在成就麵前楊樂沒有止步。當他發現國際上在函數論方麵又出現一個新的分支——Hp空間時,就決心“一定要為祖國填補這個空白”,又向著新的領域發起進攻。從1979~1982年,他又寫出12篇科研論文。他說:“科學是不斷發展的,國外的學者也在繼續前進。我們必須更加努力,向新的高峰攀登。”
要有嚴肅的科學態度
我們說的創新是科學的創新。我們講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就是講思想要符合科學,符合客觀事件發展的規律。從認識方麵講,科學技術的創新必須有事實的基礎和科學的根據,要排除那些沒有科學根據的妄想。
例如,從13世紀以來,有人就開始研究,設計永動機。人們從浮力、水力、熱能、光能、化學能、磁力、電力等各個方麵來摸索永動機的原理和結構,經過了800年的努力,但都失敗了。到了19世紀中葉,科學家們終於發現了熱力學定律,從而宣布了永動機是不可能的。但是在這以後,還有不少人忘圖發明永動機,其中有的是科學騙子,更多的是缺乏科學基本素養的妄想家。因此,我們提倡科學的創新,一定要排除那些科學的妄想。同時,即使是屬於有科學根據的創新,也必須有明確的目的性和現實的可能性,要從社會的需要出發,還要有必要的技術水平的支持,否則也是不可取的。
青少年的發明成果與科學家、發明家的成果相比,確實存在著很大的差別,但發明過程及思想方法都是相同的。青少年的一項小發明成功,也可以說是其創新精神物化的體現。
發明創造活動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活動,極有利於青少利實踐能力的培養。青少年要完成一項發明作品,從選題到製作成型,必須進行一係列的動腦動手實踐活動,離開了實踐,就不可能有發明創造誕生。而且這種實踐是一種具有高度的綜合性的實踐,其他形式的一般實踐活動是無法替代的。
而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創造人才的基本特征,因此,青少年發明創造活動的作用就在於能使廣大青少年成長為創造性人才幼苗,就是要最大限度地開發青少年的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