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我們現在使用的自來水鋼筆是誰最早發明、最早使用的嗎?

那是在公元1166年。有一天,俄國伊巴奇耶夫修道院的一個修道士接到修道院院長的命令,要他連夜完成一篇長文章。那時,人們通常用的書寫工具是一種用細竹竿做成的蘸水筆。這位修道士寫了幾行字就要在旁邊的墨水瓶中去蘸一下。寫著寫著,他忽然靈機一動,想:如果把墨水灌在一個小球裏,再把小球裝在筆杆頭上,讓墨水慢慢地滲下來,不是就用不著寫幾行字就要蘸墨水了嗎?他想做就做,在筆杆上裝好小球。一試,果然靈驗。他一口氣寫了900行字才重新在小球裏裝了一次墨水。

這位修道士興奮極了,他情不自禁地在手稿後麵把這支筆的樣子畫了下來,並在旁邊寫了一行小字:“這真叫人難忘,我寫了900行字,隻裝了一次墨水。”

這位修道士實際上是在無意之中運用了“組合”這個創造技法,創造了古代第一支自來水筆。但他沒有意識到自己這個創造發明的意義,所以這個發明成果沒有傳播開來。直到前蘇聯的一位曆史學家發現了這份手稿,才知道早在800多年前,已有人發明和使用自來水筆了。

什麼叫做“組合”呢?

我們在搞創造發明時可以這樣想:

在這件東西上添加些什麼部件或把這件東西跟其他東西組合在一起,會成為什麼新的物品,能給我們的工作與生活帶來哪些方便?

很顯然,這裏的“組合”有幾種情況:

(1)部件相加。即甲物體上的某一部件與乙物體上的某一部件相加而成為一個嶄新的物體。

如舉世聞名的獅身人麵像,就是獅子的一部分(獅身)與人的一部分(人頭)相加在一起。

(2)在一個物體上加上別的物體的某一部件。如小朋友使用的圓珠筆,在筆杆頂上加上一個小動物的頭像,這種商品能引起小朋友的購買欲望。

(3)兩種相同的物體相加。如音響的喇叭,可以由好幾個喇叭組成。

(4)兩種不同物體相加。如鉛筆加上橡皮就成了橡皮頭鉛筆。

總而言之,“組合”就是一種重新組合的思想,通過重組創造出新的有價值的東西。

在生活中,有不少像上麵講到的那位修道士那樣無意的“組合”而發明了某樣東西的事例,但我們在搞創造發明時應該把無意的“組合”轉變為有意的“組合”。

伽利略發明望遠鏡就是把無意的“組合”變為有意的“組合”的例子。

歐洲有一個磨鏡片的工人,有一次,他偶然把一塊凸麵鏡片與一塊凹麵鏡片加在一起。他透過這兩片鏡片向遠處一看,“啊!遠處的景物怎麼移到眼前來了?”他驚訝得大叫起來。這個發現後來給科學家伽利略知道了,他對這個無意之中“組合”而成的事物進行了研究,終於發明了望遠鏡。望遠鏡的發明,使人們的眼睛能看得更遠。後來,人們又在此基礎上製成了天文望遠鏡,用它來觀測天象,發現了許多人們從未見過的宇宙天體,使天文學研究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組合”是創造發明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我們學習中常用的文具許多就是靈活地運用上麵講到的四種情況“組合”的產物。

在圓珠筆筆杆上加上裁紙刀,可以隨手把寫好的紙條裁下來。在圓珠筆筆杆上加上小木梳,外出旅行的人使用起來十分方便。把3種顏色的筆芯裝在一個筆杆中,就成了三色圓珠筆,在寫字時可隨時選用不同顏色。最近,文具店裏出售的一種集鋼筆、圓珠筆和修正液於一體的多用筆也是“組合”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