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是人們進行創造發明的一條有效的途徑。什麼叫做“模仿”呢?
古時候,人們看見鳥能自由自在地在空中飛翔,就萌發了向鳥學飛的念頭。看過電視劇《封神榜》的同學一定會記得那個雷震子吧,他就有一雙肉翅,能隨心所欲地飛翔,這正是人們想像鳥一樣飛翔的美好願望的體現。於是對鳥的飛行動作進行了模仿。人們開始設想在自己身上裝兩張能動的翅膀或裝上一張特大的風箏,想利用風力將人送上天空,但都沒有成功。
後來,科學家對鳥類飛行的原理進行了反複研究,終於在1903年發明了飛機,實現了人類上天的願望。在以後的幾十年間,經過不斷改進,飛機的飛行速度越來越快。但也帶來了另一個問題,由於速度太快,經常發生機翼劇烈的抖動,造成機翼破碎,多次發生機毀人亡的慘禍。許多科學家為解決這個問題而煞費苦心。過了好久好久,人們發現蜻蜓的形狀極像當時的飛機。蜻蜓的翅膀又薄又脆,但它快速飛行時為什麼沒有出現劇烈抖動、翅膀破碎的現象呢?科學家發現,每隻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塊比周圍略重一些的厚斑點。這就是防止翅膀顫抖的關鍵。科學家按這個方法改進了機翼。果然,機翼就不再抖動了。這一成功極大地引起了科學家的興趣,以後,他們注意研究蒼蠅、蚊子、蜜蜂等飛行方法及原理,造出了許多具有各種優良性能的新式飛機,在軍事、科技、民用等方麵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工程技術上的“盾構施工法”據說也是運用“模仿”的思路發明的。過去開掘地下隧道時一般都用“支護開掘法”。但一旦遇到土質鬆軟的地方就困難重重。一位工程師在一籌莫展時,偶然發現有一隻小蟲正使勁地往堅硬的橡樹皮裏鑽。工程師仔細一看,那隻小蟲是在硬殼的保護下往樹皮裏鑽的。這時,這位工程師想到了“模仿”,能不能模仿小蟲鑽洞的樣子去開鑿隧道呢?後來就逐步發明了“盾構施工法”,到現在,我們建造地鐵、開鑿越江隧道時,普遍使用這種“盾構施工法”。
這些生物成了人類的“老師”的例子還可以舉出許多許多。如科學家研究了蝙蝠的飛行,學習其中的原理發明了雷達;研究了魚在水中的行動方式,發明了潛水艇;研究了大袋鼠跳躍的方式,造出了會跳躍的越野汽車;研究了大鯨在海中遊動的情形,把輪船船體改成流線型,大大地提高了航行的速度。人們還模仿某些貝殼製成了堅固的坦克,模仿一些大樹、麥稈的性能建造了高聳入雲的塔與摩天大廈。
由此可見,所謂“模仿”可以這樣想:有什麼事物可以讓自己模仿、學習一下?模仿它的某些形狀、結構或學習它的某些原理、方法。這樣做,會有什麼良好的效果?這樣會創造出什麼新的東西?
當然,我們不僅可以模仿生物,向生物“學習”,還應注意不要放過“學習”別的現象的機會。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無數“老師”就在我們身邊向我們點頭微笑,就看你有沒有一雙慧眼,一個智腦,去發現它們,去“學習”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