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有一位工程師看到一位清潔工人用玻璃刮去木板上的油漆,當玻璃的鋒麵變鈍時,就再把玻璃敲碎,用新碴口接著刮。這位工程師模仿這個方法,設計了一種美工用刀,把薄長的鋼片楔入刀夾內,可根據需要把用鈍了的部分掰掉,露出有新刀刃的刀子,這樣使用起來方便多了。
當然,模仿不是照搬,而是從現象中尋找規律,模仿中有創造。下麵三個事例可以說明這一點。
伽利略年輕的時候,有一次到教堂去做禮拜。教徒們祈禱、唱詩十分虔誠。伽利略卻覺得無聊,便東張西望。忽然,一盞懸掛在教堂半空的銅吊燈引起了他的注意。隻見吊燈被門洞裏進來的風吹得來回擺動。他看了好久,慢慢地發現了一個規律:不管吊燈擺的幅度大小,來回擺動一次的時間都是相等的。
回到家裏,伽利略找來一根繩子,吊上一個重物,讓它像教堂裏的吊燈一樣來回擺動。實驗結果證明,擺動一次所用的時間跟所吊物體的重量沒有關係,而與擺長有關係。這就是擺的等時性定律。後來,有些能工巧匠運用這個定律製造出各種走時準確的機械擺鍾。
你想不到吧,我們使用的擺鍾竟是向隨風搖擺的吊燈“學”來的!
醫生常用的聽診器的發明,也是“模仿”的結果。
1816年,法國醫生雷奈克為一個年輕的姑娘看病。這姑娘非常胖,要診斷她心髒與肺是否有病十分困難。怎麼辦呢?這時,雷奈克抬頭看見窗外有兩個小孩在玩耍,一個孩子用釘子刮擦木板的一頭,另一個孩子把耳朵貼在另一頭,興致勃勃地傾聽著。雷奈克感到奇怪,就走過去聽了一下。呀,那一頭小孩用釘子刮木板的聲音通過木板清晰地傳到了耳朵中。雷奈克馬上回到屋裏,用一疊紙緊緊地卷成圓筒形,把紙卷的一端按在姑娘的胸部,另一端放在自己的耳朵邊。頓時,心髒的“通通”聲,聽得清清楚楚。後來幾經改進,就成了目前醫生常用的聽診器。
英國人鄧祿普發明充氣輪胎也是同樣。有一次,他看到兒子騎著硬輪自行車在卵石道上顛簸行駛,非常危險。他想,能否做一種新的可以減少震動的輪胎呢?在花園裏,他看到了澆水的橡皮管,腳踩上去很有彈性。於是,他運用這個原理,發明成功了充氣輪胎。
我們少年兒童掌握了“模仿”的技法,就能在小創造、小發明中一顯身手。
如小學生徐琛、貝明綱發明的防觸電插座曾獲世界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覽最佳獎。這件小發明的關鍵部件——四片活門的巧妙組合,就是受到工廠裏恒溫車間的雙層玻璃窗的啟發而設計出來的。
再如另一位小同學張軍發明的拔毛器,曾獲全國小發明三等獎。他也是從爺爺的電動剃須刀的構造得到啟發,才設計出來的。
睜開你的雙眼,在身邊尋找值得自己模仿的事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