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進”也是創造發明中常用的方法。所謂“改進”就是這樣思考:某件東西在使用過程中,還有哪些缺點或不足?把這些缺點與不足排一排,再分析一下,看看哪個缺點是主要的或必須馬上解決的,怎樣改進才能克服或盡量減少缺點,給人們帶來方便。

方黎、任勇勤、程貝斌等同學發明革新係列籃球架的經過可以說明這一思考過程。

一般的籃球架是為了比賽用的,所以隻設一個籃圈。用這種比賽的籃球架在體育課上練習投籃,缺點就暴露出來了。方黎針對這個缺點進行改動,發明了有4個籃圈的籃球架。可是籃圈少的矛盾解決了,另一個矛盾又上升為主要矛盾了。籃圈的高度是固定不變的,如果定得高,低年級小朋友投不到,如果裝得低,高年級同學沒有興趣。方黎又開動腦筋,把籃球架做成可升可降的。於是,一個專供練習投籃用的多用升降籃球架誕生了。多用升降籃球架用“改進”的辦法,避免了兩個缺點。但任何事物都不是盡善盡美的。任勇勤同學又發現了它的不足:如果同時有高年級和低年級學生在練習投籃,一個要升高,一個要降低,不是要“打架”嗎?怎麼解決呢?任勇勤同學經過反複琢磨,創造出一種如意籃球架,即把4個籃圈,按不同高度裝在一根柱子上。高年級同學投高的籃圈,低年級同學投低的籃圈,各得其所。但“改革”並沒有到此為止,程貝斌同學又設計了智力升降籃球架。在可升降的柱子上裝上一個圓桶,圓桶的下端裝4個通道,同學把籃球扔進去後,要動腦筋想一想,球會從哪個通道裏滾出來。這種投籃又要動手又要動腦,會使同學練習投籃的興趣更濃。這3個同學,在“改”字上著手,不斷地發現缺點,克服缺點,搞出了一件件有新意的小發明。這3件作品都獲得了市級以上的創造發明獎。

在社會生活、生產活動中,人們也常常用“改進”的方法搞創造發明。

拿我們日常使用的雨傘來說吧。解放前有一種油布傘,用比拇指還粗的竹竿做傘柄,傘麵的布上抹上桐油。這種傘堅實,但笨重,使用起來很不方便。後來,有人改為油紙傘,用抹了油的紙代替油布作傘麵。這一改解決了笨重的問題,但紙容易破碎。於是用金屬做傘柄,用黑布作傘麵的皮柄傘應運而生。但人們又發現這種傘不能裝在提包裏,攜帶不方便。不久,人們對傘骨和傘柄進行了改革,造出了兩折傘、三折傘。傘麵的顏色也改成多種多樣,有的還畫上了圖案。人們的改革是無止境的。某一件東西在這個環境中看不出缺點,在另一個環境中就可能會暴露出缺點。如下大雨時撐傘,傘麵遮住了視線,行走時容易與人或車相撞,那就把傘麵改成透明的。騎自行車的人雙手握著車把怎麼撐傘?聰明的人又把雨傘改成帽式,可以戴在頭上,成為風行一時的傘帽。雨夜打傘在馬路上行走,來往的車輛不容易看清你;在泥濘的小路上行走,不容易看清路麵,都容易發生危險。於是有人就想到在傘上裝一個發光器,克服了這個缺點。現在,在日本,有人發明了一種沒有骨架的傘。這種傘的結構極為簡單,它由傘麵、塑料柄和注氣塞3部分構成。使用時,隻要用注氣塞注入空氣,傘麵就自動張開;不使用時,排出空氣,整把傘就成為一個袋子,可以折疊起來放進手提包,十分輕巧,深受用戶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