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傳說:

民族英雄鄭成功攻下台灣以後,為防止侵略者卷土重來,便天天練兵。可是,士兵們訓練過後都很口渴,想喝水又找不到水。鄭成功決定挖井找水。

鄭成功把將軍們召集到大廳,共同討論挖井的事情。會上,大家七嘴八舌,就是想不出一個好主意。這時,一個副將忽然叫了一聲,大家轉身望去,原來是一隻螞蟻咬了副將一口。副將伸手要把螞蟻掐死,鄭成功忙走過去,勸副將不要將螞蟻掐死。

螞蟻倉皇地向外麵爬去,鄭成功跟在後麵,在一棵椰子樹下找到了螞蟻的窩。鄭成功馬上叫來了士兵,要他們在螞蟻窩下麵打井,大家感到疑惑不解。士兵們挖呀挖,當挖到五米深的地方,忽然從井底冒出一股清泉。大家一嚐,啊,清甜可口,不禁齊聲稱讚。

第二天,有人問鄭成功,為什麼知道螞蟻窩下有水源?鄭成功對他們說:“你們想,螞蟻也是要喝水的,所以我斷定,螞蟻窩下邊一定會有水。”大家聽了,恍然大悟。

鄭成功為什麼會找到水源呢?他用的是“聯想”的方法。他的思路是這樣的:看到螞蟻→螞蟻要喝水→螞蟻窩邊可能有水→在此處挖井。

又如小學語文課本中的《蜜蜂引路》一文所寫的,列寧巧妙地讓蜜蜂引路,找到了養蜂人,用的也是“聯想”的思考方法。

什麼是“聯想”呢?

可以這樣想:

某件事情的結果跟它的起因有什麼聯係?能從中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嗎?把兩樣或幾樣事物聯係起來,會發現什麼規律?把幾樣東西聯在一起,或幾件事情聯係起來,能幫助我們解決什麼問題?

很顯然,這裏講的“聯想”有兩種意思:一種是物體之間形的連接,是一種聯動;另一種是事物之間內在的關係。後一種“聯想”不是一眼就能看出來的,要經過思考後才能發現。所謂的思考,一般有三個方麵:1.從對比的角度去聯想,如由冷可以想到熱,由水可以想到火;2.從因果關係的角度去聯想,如鄭成功找水就是例子;3.從相關、相近的角度去聯想,如由水想到魚,由樹想到果子,想到吃果子的害蟲,想到捉害蟲的啄木鳥……請看下麵一個發明的例子。

19世紀初,拿破侖經常率領法國軍隊遠征。但新鮮的食物還沒運到前線就腐爛變質。於是拿破侖懸賞重金希望得到一種長途運輸新鮮蔬菜和水果的方法。

長途運輸水果蔬菜而不腐爛,這是假設的結果。但不腐爛的原因是什麼呢?有一個叫阿披脫的年輕人開始研究。他把水果、蔬菜藏到陰暗處,結果還是腐爛。他又把水果、蔬菜嚴密地包裹起來,結果又腐爛了。他又把食物煮沸後再封閉起來,結果過了好多天,打開一看,食物沒有變質。阿披脫得到了啟發,發明了食品罐頭。

阿波脫研究的實質,就是把結果與起因聯係起來思考。

最近,報上披露了一個驚人的消息,有科學家由研究蟑螂而開發出一種專治艾滋病的新藥。

這位科學家研究的思路就是尋找事物之間的聯係。他在一個偶然的機會,在三億多年前的化石中發現了蟑螂,這種蟑螂與現在看到的蟑螂沒有多大的區別。他由此現象聯想到原因:蟑螂體內必有一種物質使它有如此頑強的生命力。於是,他在蟑螂的體內提煉出上千種物質,一一加以檢驗。經過幾十年堅持不懈的研究,終於發現了能治艾滋病的物質,成功地開發出一種新藥。

把幾樣東西聯起來幫助人們解決問題的例子更是俯拾即是。

如我們常見的電話,它傳遞聲音的各個環節是這樣聯起來的:

金屬片→線圈→電線→線圈→金屬片

↑↑↑↑↑

振動→產生感應→傳遞電流→產生感應→振動(發出聲音)

我們可以運用“聯想”的方法搞小創造發明。

如有一個小朋友設計的自來水自動關水裝置就是一個例子。他在盛水的桶裏放一個圓木塊作浮子,浮子上裝一根鐵絲,鐵絲的另一端掛一個重錘,重錘上的線通過滑輪連在水龍頭的開關上。當水盛滿時,浮子上升,重錘從鐵絲鉤上脫落,利用重錘下降的力,通過線把開關關上。

水滿→浮子上浮→重錘脫落→拉動線→開關關上。

通過幾個中間環節把“水滿”與“關上開關”聯係起來了。

有一位小朋友發明的自行車鎖車提醒器也是運用了“聯想”的方法。他把自行車撐腳架與鎖、蜂鳴器連接起來,自行車停放時,必定要把撐腳放下來,放下撐腳就把電路接通,蜂鳴器就發出蜂鳴聲提醒車主鎖車;但一旦上了鎖,電路就斷開了,蜂鳴器就停止發聲。

你能用“聯想”的辦法創造出什麼新東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