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學家愛迪生一生有1 000多項發明,被人們譽為發明之王。

愛迪生從小就是個愛動腦筋的孩子。他11歲那年的一天,媽媽突然得了急性闌尾炎,醫生診斷下來,必須立即動手術。但當時愛迪生家很窮,哪裏住得起醫院。愛迪生的爸爸急得雙手抱頭,直跺腳。愛迪生請求醫生在家裏給媽媽動手術,善良的醫生同意了。但這時,天已經漸漸暗下來,愛迪生家裏隻有煤油燈,光線太暗。醫生為難地說:“這樣的光線,我開刀時看不清楚呀。”

媽媽在床上痛得直打滾,爸爸在一旁歎氣,醫生也束手無策。愛迪生看著那窗戶上越來越亮的月光,突然想起白天與小夥伴們用碎鏡片反照日光的遊戲。他興奮地叫起來:“爸爸,我有辦法了!”他把大衣櫃上的鏡子拆了下來,又到小夥伴家搬來3麵大鏡子,借來幾盞煤油燈。他把這些鏡子和煤油燈都放在床的四周,挨個兒調整角度,使鏡子裏反射出來的光聚合在一起。這樣一來,床上頓時明亮起來。醫生望著這個剛布置起來的奇特的“手術台”驚呆了。他馬上進行手術,結果手術十分順利,愛迪生的媽媽得救了。

愛迪生搬來的是鏡子,同時也“移植”來了反光這個道理。可以這樣說,愛迪生用“移植”的方法,救了媽媽的生命。

“移植”也是發明創造的思路之一。

可以這樣想:

把這件東西搬到別的地方,還能有什麼用處嗎?或將某一個想法、道理,某一項技術搬到別的場合或地方,能派上別的用處嗎?

我們再看一個故事。

1930年末,“高斯號”探險船來到了南極。這時正好下了一場特大的暴風雪,氣溫下降到零下五六十攝氏度,船被凍結在一望無際的冰原裏,無法挪動一步。船員們先是用鐵錘、鋸子去砸冰、鋸冰,後來又用炸藥去炸冰,但都無法開出一條通道來。

這時,有一個船員想起了一件事。

——有一個瞎子在太陽底下賣罐。一種是白罐,一種是黑罐,白的便宜黑的貴。盡管兩種罐的形狀大小一模一樣,但那個瞎子隻要用手一摸,就可以準確地知道哪隻是白的,哪隻是黑的。有人問他什麼原因。瞎子說:“白罐能反射陽光,黑罐能吸收陽光,所以在陽光下,黑罐要比白罐熱,我一摸就能分開白的還是黑的。”

於是這個船員就向船長建議,把黑灰、煤屑、垃圾撒到船周圍的冰上,讓它們吸收太陽光,把冰化掉。船長覺得有理,就發動全體船員把所有的黑灰、煤屑、垃圾都運到冰上去,足足鋪了2千米長,一直延伸到隻結了一些薄冰的海麵上去。南極從九月開始就沒有黑夜了,太陽始終懸掛在天空。這2千米的冰帶吸收了太陽的熱量就逐漸地化掉,“高斯號”終於脫了險。

這個船員“移”來了黑色的東西能吸收太陽光的道理,救了一條船。

在科技高度發展的今天,“移”來“移”去的例子是很多的。它們“移”出了許多奇跡。

電視機是每個家庭的“寵兒”,每天晚上幾乎每家每戶都會聚在它麵前,津津有味地欣賞精彩的電視節目。

可是,將它一“移”,就可以“移”出許多新的用途來,甚至“移”成一種新的東西。

將它“移”到工廠的車間裏,成了“有線電視”。它可以指揮機器正常運行,哪裏出了毛病,都會在接收機的屏幕上顯現出來。同時,它能把機器失靈的情況,傳遞給電子計算機,由電子計算機作出糾正動作的決策,把信號輸送給那台失靈的機器,使它運轉正常,保證優質產品源源不斷地從流水線上生產出來。

將它“移”到炮彈上,就成了“偵察員”。它“坐”在炮彈身上能“飛”20~25千米,然後與彈殼自動分離,在減速器的作用下,像鳥兒一樣展開雙翼,“飛”到指定的區域。這時,自動攝像機就開始工作,攝下敵方陣地上的情況,並立即傳回自己的陣地。指揮員坐在電視屏幕前,就能對敵方的情況了如指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