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它“移”到飛機或輪船上,就成了可靠的“導航員”。即使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大霧裏,它也會清楚地攝下機場和港口的目標,飛機和輪船便根據顯示的情況,安全著陸和進港。

將它“移”到海底,就成了“潛水員”。它能幫助科學家研究海底的地質構造,或者幫助尋找海底沉船,打撈沉睡在海底的財寶。

科學家在科學研究中,往往也會“移”出奇跡來。

法國化學家巴斯德在研究啤酒發酸的原因時,發現細菌是腐敗的根源,而且其中的病菌還能致病。一位英國的醫生把這個道理“移”到了醫療方麵來。他把醫療用的繃帶、棉花、手術刀都進行防腐消毒,這樣病人開刀後細菌感染的機會大為減少,使病人手術的死亡率大大地下降。這個醫生的“移植”,不知從死神手中救出了多少人的生命。

最近,美國國際商用計算機(IBM)公司的科學家,正在研究如何利用“種痘”的辦法增強電腦的“免疫力”,從而使電腦不再因新病毒侵入而“生病”,這也是一種“移植”。

我們知道,對付讓人體生病的病毒,已有了不少很好的辦法,其中之一就是“種痘”。這就是說,人們培養一種特殊的病毒,對它加以改造,用它製成特殊的生物製劑,將它注入人體,這就是“種痘”。“痘”能使人體產生抗病毒的免疫力,保證人體健康。電腦科學家從這裏得到啟示:對付電腦病毒,不是也可以“移”來用一用嗎?不是也可以研製一種“電腦疫苗”,給所有電腦“接種”嗎?當然,“電腦疫苗”不會是生物製劑,而是一種極其特殊的電腦程序,這種程序帶有一定的“毒性”,輸入電腦後,不但不會影響電腦的“健康”,反而會使電腦產生抗病毒的“免疫力”,使電腦不再產生運行異常、“死機”等症狀。

也許有的同學會問:現在,不是發明了防毒卡,編製出防毒軟件嗎?何必再給電腦“種痘”呢?其實,防毒卡和防毒軟件隻能對付經常流行的幾種電腦病毒,不能對付還未出現的新電腦病毒。“種痘”卻能對付不斷出現的新電腦病毒。因為科學家在研製“電腦痘”時,就預見到電腦病毒製造者將來可能采用的一些技術。

“移植”理所當然地成了我們少年兒童搞創造發明的思考方法之一。

如一個四年級的小學生,看見居民倒垃圾的桶蓋都敞開著。盡管蓋子上寫著“隨手蓋蓋”,但由於蓋子很髒,居民都不願用手去蓋。沒蓋緊的垃圾桶散發出陣陣臭氣,裏麵的垃圾、灰塵也被風吹得四處飛舞。他想:能不能把垃圾桶改成腳踏開蓋式呢?隻要腳一踏,蓋子就能打開,腳一鬆,蓋子又自動蓋好。後來,他仔細觀察了馬路上腳踏開蓋式痰盂的結構,把這種構造的特點,加以改進,“移”到了垃圾桶上,創造出了“垃圾箱自動蓋”。這件小發明獲得了上海市中小學生小發明的二等獎。

龔燕小朋友的家住在五樓,晚上回家上樓梯時,由於沒有燈光,很不方便,一不小心還要撞在走道上的自行車上。怎麼辦呢?她想了一個辦法,把小電珠“移”到帽子上,接通幹電池,成了一種“燈光帽”。從此,她晚上上樓就不用擔心摔跤了。這項發明也得了小發明和專利知識競賽的二等獎。

一個叫錢君的小朋友,平時喜歡跟爸爸學做木工手藝,但常常為沒有合適的工具測量木箱的內側角而煩惱。上數學課時,他看到老師拿著一隻活動的平行四邊形,給大家講解平行四邊形對角相等。他想,在活動的平行四邊形的一隻角上裝上量角器,用這隻角的對角去量木箱的內側角,就能直接從量角器上讀出內側角的度數。錢君同學把老師教學用的活動平行四邊形從課堂“移”到了木工間,就發明了木工用的“內側角量角器”。

你想試著“移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