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路上的紅綠燈可以代替交通警察指揮交通。紅燈停,綠燈行。有了這個規定,十字路口的車輛才能互不幹擾,順利地通行。還有,按我國交通部門的規定,車輛在馬路上要靠右邊行駛(世界上也有一些國家規定車輛在馬路上靠左行駛)。大家按本國的規定執行,來來往往的車輛就可相安無事。
由此可見,作出某些規定是人們生活的必須。有趣的是,“定型”也成了創造發明的思路之一。
什麼叫“定型”法呢?
為了解決某一問題或改進某一件東西;為了提高學習、工作效率,防止可能發生的事故或疏漏;為了生活得更美滿,需要定出什麼嗎?這個規定的作用究竟是什麼?
“定型”在科學發明上有很大的作用。
1740年以前的溫度計上有不同的刻度標準。如:英國皇家學會實驗部主任羅伯特霍克把水的結冰溫度作為一個起點;有的醫生以正常的血溫為起點;牛奶場的商人以牛奶的溶點為起點;有的天文學家以巴黎天文台地下室的溫度為起點。有人統計了一下,這時期有27種不同刻度的溫度計,它們的確方便了確定溫度起點的人,卻給更多的人帶來了麻煩。為此,1740年,大家經過協商一致同意以水的冰點和沸點作為溫度計算標準刻度的依據。
由於有了這個規定,有個名叫華侖海特的人,設計製造了一種裝水銀的溫度計,在這種溫度計上,水的冰點是32度,沸點為212度,稱為華氏溫度計。1742年,瑞典的攝爾西斯設計製造了一種溫度計,它以水的冰點為零度,沸點為一百度。這就是我們今天最熟悉的攝氏溫度計。氣象台預報天氣的溫度就采用他製定的標準,稱為攝氏度。
再舉一個例子。有一則電視廣告,講有一種牙刷的毛是藍色的,這藍色在使用過程中會一點一點褪下去,褪到牙刷的根部就說明這支牙刷的壽命到了,該換一支新的了。這是用顏色來“定型”使用的日期。據使用過的人說,效果確實不錯。
現在,隨著工農業、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城市噪音成了一種公害。科學家就給聲音的大小作了個規定,把聲音大小的單位稱為分貝。分貝超過了一定的限度就要妨礙與影響人的正常生活了。把“環境噪聲顯示器”裝在馬路上,它根據周圍聲音的強弱不斷地顯示出分貝的數字,提醒人們,輕點,再輕點,不要無緣無故地發出令人討厭的噪聲。
在發明照相機的過程中,“定型”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人們開始製造照相機時,各個廠家膠卷的大小是不相同的,所以買相機必須同時買這一家生產的膠卷。後來,有人就規定了“120”和“135”兩種大小規格的膠卷,生產膠卷的廠與生產相機的廠分開,這樣,不管什麼相機都可以買到合適的膠卷,大大地方便了用戶。
上麵提到的膠卷問題,實質就是一個標準化的問題。標準化是發明家惠特尼發明的一種方法。他提出采用相同的標準,成批地生產槍支零件,然後組裝成槍,使原來隻能一支一支製造的槍支變成可以批量生產。工人隻在流水線上製作某一個零件,容易成為熟練工人。槍支損壞了,隻要找到配件就可以調換。標準化迎來了大工業生產的新時代。“定型”在發展現代工業上功不可沒。
現在有不少自動的裝置也有“定型”的思路。如冰箱到了一定的溫度就會停止運轉,但溫度超過了某一限度,它又自動地啟動工作,這就是一個設定好的溫控裝置在起作用。
有人問,用“定型”的方法也可以搞小創造、小發明嗎?答案是肯定的。
有一個日本小朋友發現滅火器過了期往往會失效,怎麼讓人們對滅火器是否失效一目了然呢?他在滅火器上裝了一個液晶顯示器,以電池做電源,在有效期內會顯示“可使用”三個字。有效期將滿,那電池的電力也將耗盡,顯示器上的字也隨之消失。這時,就須及時調換滅火器的藥劑。然後,再裝上一枚新電池讓液晶顯示器上再一次顯示出“可使用”三個字來。
這是利用某種電池的耗電速度與藥劑失效速度相仿這一點來定出限期使用時間的。
上海市和田路小學的小童同學發明了一種電子防近警報器也是一個例子。他利用人體有生物電的知識,在電子防近警報器上裝一塊金屬感應板,規定了頭部到桌子的距離。當頭下俯超過這個規定值時,金屬板就會受感應,電流傳到防近警報器,小紅燈就會發亮,發出警告,提醒寫字看書的人姿勢要端正。
你能利用“定型”的方法發明什麼作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