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格裏沃斯是英國的一個聰明能幹的木匠。他的妻子為了補貼家用,在家裏不停地紡紗。看見妻子用老式的紡車“吱呀”“吱呀”地紡線,他心裏琢磨開了:用這種紡車紡紗,隻能紡一根紗,又慢又辛苦,有什麼辦法可以改進一下呢?

1764年的一天,哈格裏沃斯不小心把妻子的紡車碰倒了,使原來水平放置的紗錠直立了起來。他呆呆地看了半天,突然一個勁地喊起來:“我知道啦!我知道啦……”原來,哈格裏沃斯發現直立的紗錠和水平裝的紗錠一樣也會轉動。他想:我做一個木框子直立著並排安裝幾個紗錠,不就可以一次紡出幾根紗了嗎?

在妻子的協助下,他幾經改進,終於發明了一種一次能紡八根紗的新紡車——珍妮紡紗機。

珍妮紡紗機的發明,在英國乃至整個歐洲紡織技術史上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這個發明能成功,很重要的一環就在於把水平裝的紗錠變為垂直放的紗錠。

還有一個事例,一個修女在窗口紡紗,耳中聽到窗外傳來刺耳的鋸木聲,她抬頭一看,隻見隔壁的一個小夥子正弓著背吃力地用直鋸鋸一棵樹。她一邊紡紗一邊想,我紡紗不要花多大力氣,如果在一個紡紗的輪子周圍裝上鋸齒,鋸起來不就省力得多了嗎?於是,她發明了圓形鋸。這是變條形為圓形。

可見,“改變”也是創造發明的思路之一。

“改變”就是這樣想:改變一下事物的形狀、顏色、音響、氣味、位置、方向會產生什麼結果?改變一下事情的次序或操作的順序又會產生什麼結果?

如我們常見的鉛筆,一般是圓的,放在桌上容易滾落。於是,人們就把圓的變成六角形的,克服了容易滾動這個缺點。後來又有人把六角形變成三角形,以方便低年級的小朋友把握。

為了方便木工的使用,又把鉛筆做成扁圓形。鉛筆芯一般是黑的,把它變成紅、黃、藍等多種顏色,就有了新的用途。現在還有白色的鉛筆,可以在黑板上寫字。

我們每天行走的馬路,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也不斷地在“變”。單調的路麵顏色會使長時間高速行車的司機感到枯燥,產生疲勞。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人們設計出一種彩色路,把不同的色彩摻進黑色的瀝青材料,使路麵的顏色起了變化。彩色路還是一種信號路,它能告訴司機:紅色——前麵有交叉口或居民點;藍色——附近有學校,注意小學生穿行馬路;黃色——不準開快車……彩色路對提醒安全行車十分有效,還能起到美化城市的作用。人們還把馬路變成高低不平,做出方格、斜條、圓圈等好多圖案。粗糙的路麵加強了防滑作用,對於每小時跑100多千米的汽車而言,就成了十分安全的“保險路”了。現在又有人把一種奇妙的發光材料摻進了路麵,就變成了發光馬路。這種馬路夜裏能把車道映得清清楚楚,司機在黑夜中行駛就像白天一樣方便。“變”是無止境的,科學家已在設想把高頻導向電纜安置在道路下麵,它會發出信號,指揮汽車按一定方向、速度行駛,比司機自己開車還可靠。

上海的母親河——黃浦江上近幾年建起了幾座雄偉的大橋,沒有兩座的造型是相同的,“改變”使這些橋梁成為黃浦江上亮麗的風景線,使許多外地遊客流連忘返。

過去,我國生產的商品的外包裝不十分講究。有的外商用低價買去後,改變一下商品的外包裝,轉手就高價賣出。現在,我國的外貿單位吸取了教訓,在“變”字上做文章,使商品的外包裝越變越精致、美觀,做到“秀外慧中”,結果,大大地提高了商品的價格與市場競爭能力。